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國美館"危觀風景" 重探原住民文化空間部署社會生態


新網記者蘇筱雯台北特稿
2017/1/20 下午 08:02:05 / 文化藝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特展1月21日起在國立台灣美術館202展覽室展出,「危觀風景」展呈現不同創作類型及觀點對於原住民族群文化空間議題的關注,藉由交織著藝術家們的自我省思和行動實踐,現代性空間結構下逐漸被裂解的文化風景,進一步重探風景議題裡的美學政治和文化視野。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說明「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特展意義。(歸鴻亭攝影)
 「危觀風景」之意為從觀看中提示出自我警覺的危機感,並挑戰許多藝術中「風景」主題常帶來的觀賞舒適。國美館館長蕭宗煌表示,當風景不再舒適安穩,那麼,我們是否得以重新意識到藝術觀看裡所存在的危機?或者,我們應當如何警覺在今日現代性空間治理下,原住民族群所面對的空間與精神流離的文化狀態。

 這次參展藝術家包括關曉榮、王有邦、伊誕‧巴瓦瓦隆、見維‧巴里、宜德斯‧盧信、張恩滿等。蕭宗煌介紹這次「危觀風景」原住民族主題策展企圖打破漢原分界、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分野,邀請原住民族裔與非原住民族裔創作者共同參展,分別爬梳歷史、事件、地景等文獻脈絡,交織藝術家的創作、自我省思與實踐。展覽呈現原住民族「自我」與「他者」的不同視野與多元觀點,希望能開啟一個超越過往的探討對話方式。 

 「危觀風景」策展人國美館研究員黃舒屏提到,在台灣藝術史裡,「風景」和台灣島嶼上所經歷的不同族群遷徙及衝突過程下的「家園政治」密切相關。本展聚焦在風景美學背後的文化地理,討論原住民族群所面臨的空間政治議題,包括傳統組織日漸鬆動、環境生態的破壞、文化領域的流失、空間政策與資本經濟等影響。本展覽邀請8位/組藝術家以不同詮釋觀點及形式的藝術實踐與創作參展,重探藝術史風景的定義並解構「風景」美學下的空間政治、物質景觀和文化視野,內容從1980年代的原運以及原住民族自覺意識崛起為起點,嘗試串聯「蘭嶼,1987」、「莫拉克,2009」、「美麗灣,2012」等3個代表國家體制政治力、氣候變遷的自然力以及資本利益的經濟力等3種力量,對於今日原住民空間和景觀所形成的強大影響。

國美館「危觀風景—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特展參展藝術家合影。(歸鴻亭攝影)
 「蘭嶼,1987」從關曉榮八○年代末關注原住民議題的報導攝影談起,展出他所拍攝的《蘭嶼報告—反抗核能廢料》系列。藝術家入駐蘭嶼進行訪查、紀錄與拍攝,深刻記錄了達悟人的反核廢行動。這一系列的影像,刊登於當時深具社會批判性的《人間》雜誌,以連刊的方式,揭露蘭嶼反核廢運動背後的族群與空間政治的問題本質與面貌,同時將原住民的生存主體、文化處境等現實問題,帶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論述的視野和場域。

 「莫拉克,2009」以近十幾年來的大規模風災及土石流現象,來看現代災難對於原住民文化及空間的影響。莫拉克(八八)風災造成了當代以來原住民族群(尤其是南部數個部落)的大規模遷移,風災之後的災難風景,除了關係著自然災害對於生活空間的衝擊,同時涉及了各部落文化、領域、空間和現代制度之間的磨擦與協調。風災之後,原鄉風景更突顯其處在現代風險社會的衝擊,許多藝術家也從文化實踐的創作來回應這轉變中的風景面貌及空間議題。

 伊誕˙巴瓦瓦隆的部落在風災過遷徙至山腳下的永久屋,他希望透過作品重新省思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他藉由「紋砌刻畫」創作形式和風格傳達一種由文化開始的建構和重建,延續族人的美學符號,融合新的紋理及書寫形式,作品反映災後空間變遷、文化流失之憂,也成為伊誕獨有的文化語言及藝術風格。

伊誕˙巴瓦瓦隆說明他以「紋砌刻畫」創作形式和風格傳達一種由文化開始的建構和重建。(歸鴻亭攝影)
 來自台東的卑南族藝術家見維˙巴里則在風災後,孕生《迴˙留》系列,以災後漂流木為媒材,結合水墨創作,描繪樹木隨土石流傾瀉翻滾的圖案,同時與漂流木破碎的紋理相應合。這些環境議題反映出由來已久的土地開發問題、也延伸到現代性發展對於自然及原民傳統文化領域的改變。

 攝影家王有邦自1991年至今專注不懈以影像及文字紀錄好茶部落的人物及空間樣貌,以時間見證好茶部落流逝於各種空間政策、自然災害等的風景及空間轉變,透過與海馬迴藝工隊的合作,以獨特的木冊頁裝置及地圖繪製,結合攝影作品,串聯時間與空間,展現出好茶部落文化的生命歷史。

 「美麗灣,2012」從引發原住民抗爭的台東美麗灣度假村爭議開始談起。「美麗灣」是典型發展自2000年之後的土地開發模式,反映出美麗風景在自由主義經濟發展的模式及現代資本主義的語彙中所代表的空間意義與資本價值。

 宜德思˙盧信《我看見》系列以人像為主,觀眾從墨鏡的鏡片折射,看到人們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所看見的視野,希望在新聞瞬逝的當下,用另一種方式保存歷史事件。她的作品主題關注發生在東部許多部落土地權爭議的開發案,以及土地及觀光開發如何使現代原住民文化從生活空間的主體變成了被欲望凝視的客體。

關曉榮談他所拍攝的《蘭嶼報告—反抗核能廢料》系列。(歸鴻亭攝影)
 同樣以美麗灣及東部開發為題的還有藝術家范曉嵐本次參展作品則是〈未竟之路〉,以單頻道錄像裝置紀錄他所看到的原鄉景象。

 張恩滿新作〈重如鴻毛〉與台東莿桐部落合作,跟著從事部落文化重建工作的社會運動者進入部落,與族人合作-製作與重現傳說中會發出聲響的大風箏,以及傳唱傳奇人物Ngayaw的歌,希望藉由另一種文化實踐和再現的形式,展開有別於單一資本體系價值的想像。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走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面臨著族群遷徙與當代社會及空間政治的極大挑戰,這個挑戰也反映在藝術家的創作語彙與內涵之中。

 其中藝術家林介文作品〈打包〉,由許多舊的回收布料所組成及交纏綑綁,〈打包〉像是各自失去傳承脈絡的文化身體,以彼此交纏的集體抵抗之姿展現。

 「危觀風景ー原住民族文化與空間部署」試圖從藝術家們不同的創作型態和詮釋觀點,記錄著臺灣不同時空的景色風貌外,也蘊含著自然生態、社會環境變遷、族群流動與生活習俗樣態等各種訊息,並重新檢視原住民族群在現代時空所面臨的危機及挑戰,更深入反思社會所面臨的,資本力、自然力、政治力、經濟力等議題。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蘇筱雯 日期:2017/1/20 下午 08:02:05
關鍵字:國美館,危觀風景,原住民,蕭宗煌,黃舒屏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蘇筱雯報導
蘇筱雯報導列表
2017TIFA首檔 明華園88歲演出"龍抬頭"
文化藝術 2017/2/8 下午 08:49:54
科技部新任部長陳良基提3大政策目標
電子政府 2017/2/8 下午 05:34:34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