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好友"在路上" 純以肢體表達豐富視覺旅程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6/20 下午 11:45:19 / 文化藝術
編舞家鄭宗龍和江保樹、駱思維,三個大男生的互動碰撞,今日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新點子舞展」演出舞蹈新作《在路上》。
 |
"在路上"綵排畫面之一。(歸鴻亭攝影) |
《在路上》其實是一段三個成長於攤販家庭的舞者的旅程紀錄,或說是他們的內心對話,他們同遊雲南瀘沽湖,一路上互相分享對生活的看法、一起嚴肅的討論藝術,直到旅程的結束,終於蘊釀出這齣舞作。
舞台上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沒有佈景、不用道具,除了一位彈奏西塔琴的屋希耶澤(Wushi AZeR),舞者的服裝也只是如一般人的休閒衣物,完全看江保樹、駱思維兩位舞者的肢體動作,最後第三名舞者張堅豪,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審視旅程的過程。
鄭宗龍表示,這個舞作不僅深入探討舞蹈基本元素,強調透過動作的視覺表現、動力與時空的有機組合,展現純粹而獨特的舞蹈之美,更由運用投影光影變化,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旅程。
 |
"在路上"綵排畫面之二。(歸鴻亭攝影) |
在長達70分鐘的整場舞作中都是這樣的表現,果然實驗意味十足,不是真正喜歡鄭宗龍編舞的觀眾,是否能安靜的坐著觀賞完整場舞劇,有待看完後的評價;反過來說,欣賞他的粉絲或許會沉醉在那傳達訊息的身體語彙中,期望突破編舞者或是觀玼者的某種反應。
鄭宗龍從小學舞,曾參與游好彥舞團、台北芭蕾舞團等,2002年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同年加入雲門舞集,演出《行草》、《行草貳》、《薪傳》、《水月》、《竹夢》。歷年作品包括為新鮮人舞團編作《不歇的戰爭》、《較量》,接著《似相》入選兩廳院「新點子舞展」,《地下室》入選「亞洲青年編舞營」。作品《彼此》(現名《狄德貝許》)參加德國路德維希港劇院第一屆「NO BALLET」當代編舞比賽,自全球25個國家300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銅牌獎。
《在路上》於7月22日到24日,將在中正文化中心實驗劇場演出4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