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K了沒" 莊嚴肅穆樂器變身演奏爵士探戈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1/6/23 下午 09:57:29 / 文化藝術
管風琴首先出現於公元前250年前後,是樂器歷史中構造最複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而且雄偉,神聖的的樂器。
 |
自上至下為留美管風琴演奏家劉信宏與男高音李文智、小號家何忠謀合作演出。(歸鴻亭攝影) |
留美管風琴演奏家劉信宏7月2、3日在國家音樂廳,讓管風琴除了演奏傳統管風琴曲目,還跳脫傳統的表現演奏諸多古典小品、爵士和探戈,甚至與銅管五重奏、女聲合唱團唱和。
這場「管風琴K了沒」音樂會,首場「夏日的夜晚」風格輕鬆,有多首改編曲,第二場「莊嚴的殿堂」主打傳統曲目,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說,國內管風琴最大一座在國家音樂廳,有4,172根音管,光製造就需要兩年時間,裝配時還要根據演奏地點的室內聲學特性來調節音響效果,演奏時須手腳並用,並視樂曲需求調整音栓。
黃碧端指出,兩廳院每年都會在適當時機在國家音樂廳安排管風琴演出,今夏必修音樂學分就是這兩場以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樂器表現的音樂會。
劉信宏指出,「夏日的夜晚」有多首改編曲,如改編成管風琴版的德弗札克《詼諧曲》,而皮亞佐拉原寫給手風琴及低音提琴的《聖母頌》,音樂會將變成管風琴和銅管五重奏,還有黑人靈歌《奇異恩典》、與《聖徒同行》,以及專門為管風琴創作的吉固特《管風琴大合唱對話錄》、巴赫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
 |
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後方即為管風琴演奏位置。(歸鴻亭攝影) |
「莊嚴的殿堂」演出,則包括法朗克《天使靈糧》、馬洛提《主禱文》、衛道爾《管風琴觸技曲》,還有約翰盧特《主是我牧者》、《蓋爾族人的祝福》及巴赫、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古典作品。
兩年前獲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演唱獎的李文智,以假聲男高音演唱巴赫作品,也用男高音演唱本地作曲家劉立薰譜寫的《我心讚美主》;而配合管風琴巴洛克曲目,小號家何忠謀改用聲音更明亮華麗高音小號演奏。
此外,還有合唱指導林舉嫻與潔璐品歌手同台演出,電視節目主持人阿Ken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管風琴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