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太巴塱神話 大海嘯的來襲是毀滅還是重生?
新網記者林榮芳台北特稿
2009/9/17 下午 10:33:32 / 文化藝術
2009年藝像台灣系列《大海嘯》,由原住民知名表演團體原舞者於9月18日至20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展開一連四場的精采演出。
|
大海嘯演員合照。(林榮芳攝影) |
原舞者擅於保存並重現原住民古老歌舞,這一次帶來的演出劇目《大海嘯》,即是由原住民傳統歌謠改編成劇場版,重新詮釋太巴塱古老阿美族神話故事,劇中尚有生態議題穿插其間,讓觀眾不忘大自然反撲的力量。
《大海嘯》以阿美族語演出,講述一名發光女子Tiyamacan的故事。劇情圍繞著“毀滅”、“重生”、“愛”三個主軸發展,包含一段癡情的愛戀,親情的不捨,甚至因愛情而引起的毀滅。
故事中的大海嘯象徵毀滅,同時也蘊含著重建與重生。原舞者運用光影、巨型布幔與投影片交疊出一幕幕充滿想像卻又畫面寫實的場景,整齣戲的氣勢及劇情張力十足,表達出對大自然的敬畏。
原舞者早期的作品以原住民傳統歌舞為主,由族內長者口傳相授最原始的歌舞。2007年後融合舞蹈、劇場、環保等多種元素,追求傳統表演模式的創新。多年來在台灣各地演出數百場,舞台更延伸至國際,同時也被譽為最能表達台灣原始藝術的藝術團體。
隨著原始部落型態的逐漸瓦解,原始祭典和即興式的傳統歌舞相對地變質與流失,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朋友所組成的原舞者,致力於挖掘與保存傳統祭儀的歌舞儀式。這樣的團體組合,除了讓各族原住民的文化得以保存與交流外,也讓原住民有機會在舞台上莊嚴的呈現原住民祭典精神。
|
大海嘯演員身穿樹皮衣彩排時的精采畫面。(原舞者提供) |
原舞者一直盡力尋找並保存對原住民文化最貼切的詮釋,就像這次的演出劇目《大海嘯》是阿美族的神話故事,原舞者的團員們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學習阿美族語言。導演懷劭‧法努司提到︰「每族的族語不同,就算是同一族也會因為不同部落而產生語言上的差異。我們先設定好某族的某個部落,再請當地長老傳授當地族語、文化及習俗。我們的演員都很年輕,老一輩的語言發音和年輕人不完全相同,這也讓這群小孩子在台詞的演練上必須花很多心思。」
《大海嘯》的另外一項挑戰是這些年輕的演員多半都還在就讀且來自不同的縣市。懷劭‧法努司表示︰「我們都是利用假日集合在花蓮練習,很多都是住在台北,就比較辛苦一點!全員到齊的話,我們會前往花蓮舊酒廠練習,那裡的地比較大,但風一吹就塵土飛揚,在柏油地上練習其實也不太適合,就比較克難一點。」
除了保存原住民歌舞之外,原舞者也在演出型態上帶入其他類型的原住民文化,像這次《大海嘯》主要角色的服裝設計,便是原舞者與花蓮縣壽豐鄉池南部落合作的結晶,當地部落十分盛行樹皮衣的製作,因此以樹皮衣作為戲服,也算是原住民生於大自然、賴於大自然最原始的呈現。
《大海嘯》在排演過程中剛好經歷八八水災,海嘯如同洪水,讓導演決定加上結合時事的現代場,現代場為劇目的第三場,以國語呈現,並置入水災新聞的片段以凸顯歷史的循環,希望促使團員與觀眾進一步省思「災難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導演懷劭‧法努斯表示︰「我們有個團員住在屏東來義鄉來義村,他是八八水災的災民,8月9日得知家人失聯就馬上趕回家,一路上路斷橋塌,只能步行進入山區的家園,等安頓好家人才繼續回花蓮練習。也因為正逢八八水災,排演這部戲時讓大家感觸更深,也更能體會大自然無情的力量有多可怕。」
原舞者藉由本次演出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讓歷史、舞蹈、戲劇與歌謠四者融合為一,用樸質的歌聲吟唱古老神話故事,訴說一段遙遠美麗屬於太巴塱的傳說,祖靈的力量將在實驗劇場擊出絢爛火花,交織成全新風貌的作品。台灣藝像系列《逐鹿》也將於9月25日到27日演出,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