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書畫"專拍 茶界5億珍藏+近現代書畫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8/29 下午 08:12:12 / 文化藝術
新象2017秋季「茶文化.書畫」專拍會,將於9月3日登場,彙集兩岸極品老茶、現代藝術、中國清末至民國近現代書畫,可謂書畫伴茶香。
 |
自左至右為橫跨兩岸茶文化專家廖義榮、新象藝術行政總監許博允與阿里山茶文化專家陳良宗介紹茶文化。(歸鴻亭攝影) |
新象藝術行政總監許博允表示,這是新象文創首度掌舵茶文化與書畫的專拍會,分為書畫專場、茶文化專場兩大主場,茶品305件,書畫203件。書畫香伴茶香,品味藝術與文化。
茶文化專拍盛會,囊括兩岸極品老茶,共計4大種類拍品,包括普洱茶、台灣茶、黑茶和白茶,普洱老茶中
百年茶王《福元昌》單餅價格就破千萬,《雙獅同慶》、《龍馬同慶》7片一桶的價格也是數千萬等級。
 |
廖義榮說明如何品好的普洱茶。(歸鴻亭攝影) |
他說,最高價茶品《雙獅同慶》,具有普洱歷史傳奇,為1736年成立的同慶號產製,該廠號早期使用龍馬商標,民國初年時仿冒猖獗,更換商標為兩隻獅子及青天白日旗。數量極為稀少,屬於號字級中之精品,全球碩果僅存,價值至少5千6百萬元。另一款同為高價茶品的是價值近千萬的茶王《福元昌》之古董茶,珍稀少有。大益登台第一餅《雲起》,也是眾多茶友追捧的名貨。
橫跨兩岸茶文化專家廖義榮表示,好茶的標準是「不苦、不澀、不燥、不霉、不貴」,品茗要「多喝、多聞、多看、少買」,細心觀察茶葉的色香味韻。坊間普洱老茶動輒喊價數百萬、上千萬,他提醒大家古董茶尋真,要從歷史角度與生產源流入手,真假有一定脈絡,不是只靠金錢衡量,還要看文化內涵,例如茶行誕生時間、包裝紙材質與風化程度,「突然冒出的茶行,一定是假的」。
 |
廖義榮表示,好茶的標準是「不苦、不澀、不燥、不霉、不貴」,品茗要「多喝、多聞、多看、少買」。(歸鴻亭攝影) |
廖義榮說,此次還有1960老白茶白毫銀針,「1年茶,3年藥,7年寶」,是現在大陸朗朗上口的白茶,50幾年的老祖宗白茶彌足珍貴。清代小貢餅,未曾亮相過的老黑茶,說是茶,更是藥。在加上19世紀70年代外銷英國的紅茶為英國皇室珍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福祿貢圓茶》之拍品收入全數捐贈新象文教基金會,也是拍賣會創舉之一。
阿里山茶文化專家陳良宗認為,臺灣原裝老茶近年成行家焦點,例如蔣經國時期外交禮賓茶、民國75至79年鹿谷鄉農會比賽茶一條龍、93年僅存的東方美人特等獎、各類陳年原裝老茶也是精彩可期。此外,神秘的藏家已故前政要名人留下來的清代老茶膏,目前存於世上已經非常罕有,於這次拍賣也是獨特亮點。且為了此次茶文化專拍所特別推出的《慶賀茶》禮盒中,就有一款以百年普洱古茶樹為材料突破傳統工藝重現的茶膏《藥師》。
 |
陳良宗認為,臺灣原裝老茶近年已成行家焦點。(歸鴻亭攝影) |
書畫專場則分為6大主題,包括「浮生悠遊—于彭專場」、「璀璨薪傳—近當代藝術」、「墨硯含香—近現代書畫」、「翰海珠璣—東瀛書畫藝術」、「踏浪擷英—歐美藝術小品」、「刻印留痕—中外名家版畫佳作紛呈」。
「浮生悠遊—于彭專場」,于彭專場炭筆速寫十數件描繪眾生百態,栩栩如生。兩件彩墨作品《捉迷藏》、《荷塘》做於1988年是藝術家盛年之作,藏家購藏於香港翰雅軒,歷時30年。「璀璨薪傳—近當代藝術」,此次徵集作品跨度橫跨一甲子,包含老中青3代佳作並呈。前輩畫家廖繼春的《靜物》繪於1970年代,是美術課堂上為學生現場示範之作,用色大膽、筆觸猷勁,可見得獎作品《芭蕉之庭》遞變脈絡;張萬傳、洪瑞麟的水彩作品溫潤明亮。另有五月東方畫會夏陽毛毛人,顧福生《奧林匹克》與馮鍾睿《宇宙系列-九九之卅九》。「墨硯含香—近現代書畫」,墨硯含香拍品44件,海上畫派錢慧安《採芝延年》、蒲華《羅浮山下梅花邨》瀟灑放縱、雄厚古樸;十大名家之李苦禪、李可染、黃秋園用筆老辣,李可染的牧童渡河天真瀾漫,瀟灑恣意。「翰海珠璣—是東洋府展審查委員專場」,踏浪擷英—歐美藝術小品、刻印留痕—中外名家版畫汰蕪存菁,皆為一時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