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最新研究 中風藥物交互作用恐造成大出血
新網記者蔡妽芳台北特稿
2017/10/5 下午 04:03:02 / 醫療保健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因此造成的中風病例也勢必快速增加,需要抗凝血劑預防,長庚最新研究發現,新型口服藥物會與特定藥物發生交互作用,不宜同時開立。
 |
林口長庚醫學研究部部長郭昶甫說明中風藥物交互作用恐造成大出血。(歸鴻亭攝影) |
林口長庚醫學研究部部長郭昶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往往常有其他共併,或是因為高齡,需同時使用多種藥物。醫界長久以來都想估計藥物交互作用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率,但都苦於臨床用藥情況十分複雜,而無法進行研究。因此過去在研究用藥相關的交互作用時,往往是靠偶爾可見的病例報告,臨床用途有限。
 |
郭昶甫推估全台心房顫動患者超過40萬人。(歸鴻亭攝影) |
郭昶甫說明,新型口服藥(NOAC)是目前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首選藥物,相較於傳統口服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NOAC起始作用快、不需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讓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及藥物順從性都大幅提升。NOAC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向來都認為比Warfarin相對較少,但臨床觀察仍偶爾可見NOAC相關的出血,使用NOAC的病患大約有5%會出現這樣的副作用,顯見NOAC與其他藥物併用仍有一定的安全顧慮。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巨量資料研究中心以及心臟內科醫療團隊,有感於NOAC藥物研究上的困境,以最新統計技術分心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9萬多位使用NOAC的心房顫動病人,發現病人使用NOAC時,若與常見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或一種黴菌感染藥物fluconazole合併使用,與單獨使用NOAC相比,會增加37%到138%的住院性大出血發生機率,最好避免同時開立,以免出血。
 |
長庚最新研究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盛行率越來越高,造成的中風病例也勢必快速增加。(歸鴻亭攝影) |
反之,NOAC與降血脂藥物atorvastatin或毛地黃,心衰竭藥物digoxin合併使用,與之前的用藥建議不同,反而稍稍減少出血風險,應可放心合併使用。
 |
長庚醫療團隊引用數據,心房顫動盛行率在65歲以上為5%,80歲以上增為10%。(歸鴻亭攝影) |
心房顫動盛行率在65歲以上為5%,80歲以上增為10%,推估全台患者超過40萬人,且以每年4萬多人的數量持續增加。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系副教授及主治醫師張尚宏指出,往後將在醫院內部建置新系統,當醫師開立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時,電腦就會顯示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提醒醫師若在符合病患的病情下更換用藥,並注意患者的用藥安全,而患者應依醫囑按時服藥,切忌自行停藥,以防增加中風風險。
這項該研究成果本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