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採集運動"50年 緬懷先行者史惟亮許常惠貢獻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7/10/27 下午 05:47:32 / 文化藝術
台灣的「民歌採集運動」今年進入50周年,在今日國際影音遺產日,為彰顯台灣音樂史料保存的重要性,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推出「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紀念特展。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音樂館推出「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紀念特展。(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表示,1960年代從國外回國的年輕人許常惠、史惟亮等音樂家剪輩有感於當時台灣的音樂「重洋輕本」發起了採集台灣傳統民歌的「民歌採集運動」,這一次的行動採集了500多位歌手、2,000多首各地民歌;其中,又以1967年所進行的採集行動最具代表性,除了發掘了陳達、廖瓊枝等民間樂人,並將採取的音樂以錄音和文字等方式記錄下來。
|
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神父為台灣民歌採集運動貢獻良多。(歸鴻亭攝影) |
採集運動過程中,經費籌措困難,遠在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的歐樂思神父得知後,特別在國外募集了5萬馬克(折合當時台幣50萬元,約今日新台幣2,300萬元以上)的經費奧援,才讓「民歌採集運動」得以順利進行。丁曉菁說,目前文化部將透過前瞻計畫基礎建設,擴大台灣音樂館軟硬體的能量,希望未來能讓珍貴史料可以完整地、有系統的匯聚,並藉由研究、數位化、資源共享的方式,達到音樂史料建置的最大效益及目標。
傳藝中心主任吳榮順指出,在許常惠、史惟亮等幾位前輩音樂家的努力下,展開民間歌謠採集運動,尤其發生在1967年7月的這場重要的台版啟蒙運動,喚起了國人對於「追尋自我文化」的認知,前輩們在半個世紀前戮力採集保存的珍貴史料,對於傳統與當代融合的今日,產生了無形且深遠的影響,當年6次的民歌採集運動總共有超過500多位樂人的資料被保留下來。
|
當年被錄音者之後代演出,讓當年民歌採集原音重現。(歸鴻亭攝影) |
歐樂思這次也受邀參加特展開幕,他提到,保存這些音樂資產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保留下來、錄音下來,一定會流失,不只對台灣的人流失了就拿不回來,對全世界也是一種損失,而台灣這樣的採集運動更可作為歐洲國家的典範。
|
恆春鎮大光里月琴民謠藝人吳登榮演唱。(歸鴻亭攝影) |
台灣音樂館館主任翁誌聰表示,在2000年獲得了許常惠當年歌採集運動的錄音資料,館方進行了數位化作業後,並將各首樂曲進行採詞、採譜後,回到當時的採集地進行訪查,以釐清各樂曲在當時部落及聚落生活中所代表的意義,呈現該落音樂文化上的變遷與脈絡,同時將相闗資料提供學界進行後續研究及運用外,並把這些聲音資料送回部落與聚落,讓聚落與部落有自己的聲音。
「追尋歷史‧原音重現—民歌採集50年」特展,重現當年採集時的盤帶、田野日誌、手稿及照片,並結合科技互動裝置,讓觀眾可為當時的民歌譜上新的節奏,並成為手機來電答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