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5號改善影像品質 解析度恢復黑白3米彩色5米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7/11/28 下午 01:44:12 / 天文地理
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造價近57億元的遙測衛星「福衛5號」,8月底升空,9月初首波回傳的照片呈現模糊並出現大小不一的光斑,可能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偏移。
 |
福衛5號最新影像調校與首波回傳的照片比較。(歸鴻亭攝影) |
科技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今日公布福衛5號最新影像調校進度,透過3種方法提升影像,包括調整取像儀操作溫度、調整衛星高度及以地面影像處理方式將失真影像還原。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取像儀正常操作溫度為20度,經由不同溫度分析研判,取像儀焦點向後偏移約1毫米,太空中心將固定主鏡結構體升至35度,次鏡支撐環升至30度,可將光斑直徑縮小約15%,約調整焦距0.08毫米。
他說,以地面影像處理方式將失真影像還原方法,也獲得明顯成效;至於調整衛星高度部分,經模擬軌道高度,發現對校正焦距偏移幫助不大,所以目前不執行。
余憲政指出,福衛5號目前影像解析度可達黑白3米、彩色5米,初期除光斑程序由人工處理,現在已經改為自動化,每張照片只需增加約2小時額外作業時間,預計明年將配置GPU電腦後,可把時間縮短至1小時。
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梁肇文說明,有關福衛5號出現影像失焦原因,目前還在探討,將從設計、組裝、檢測等各方面下手瞭解,不排除是火箭發射震動時所造成。
高雄第一科大光電所所長方怡欽則解釋,世界各國的遙測衛星大多在升空後都需要一段時間校正,而以太空中心的人力、預算,在短時間內可以調整到這樣的品質,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
清大電機系助理教授黃朝宗說,回溯修正的演算法就像手機的數位防手震演算法概念相同,但與一般手機不同的是福衛5號每次模糊的方式都類似,透過更先進的的回溯修正,可望比現行更好。
 |
福衛2號與福衛5號彩色影像比較。(歸鴻亭攝影) |
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史天元則說,依照目前的成像結果,已經比起福衛2號的功能好很多,而國際上的分級其實也與原本的目標相差無幾。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福衛5號主要作為防救災等用途,經調校後,現階段影像品質已經比福衛2號還好,且可用於大部分的商業、民生用途,之後太空中心也會在專案小組協助下,朝原訂目標解析度黑白2米、彩色4米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