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屆唐獎"生技醫藥獎" 為癌症帶來大突破
新網記者陳品卉台北特稿
2018/6/19 下午 08:59:32 / 科技新知
第3屆唐獎「生技醫藥獎」由3名科學家東尼‧杭特(Tony Hunter)、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及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共同獲得,表彰3位發現蛋白質酪胺酸之磷酸化,以及酪胺酸激酶為致癌基因,並標靶治療在臨床上成功應用,為社會貢獻使癌症可以被治癒,造福全人類。
|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左一)主持「生技醫藥獎」宣布獲獎者活動。(陳品卉攝影) |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主持「生技醫藥獎」宣布獲獎者活動,中研院院士張文昌表示,唐獎生技醫藥獎除了要有好的基礎研究,也需具備實質的貢獻。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表示,3位得主的貢獻是癌症研究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發現之一,開啟生物學和醫學兩大重要領域,包括致癌基因與訊息傳導領域,以及標靶治療領域,徹底改變我們對致癌機制的瞭解,並且從此翻轉癌症治療的展望,進而造福全人類。
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a inhibitor)簡稱TKI,是標靶治療的原型。美國生物化學家東尼‧杭特發現當時科學家的認知中,除了絲胺酸(Serine)和蘇胺酸(Threonine)之外,還有第3種胺基酸為酪胺酸(Tyrosine)。酪胺酸激酶位於細胞的表面受體,負責接收外來環境的訊號,扮演控制細胞如何生長的關鍵角色,只要用小分子或抗體,來堵住酪胺酸激酶的活性部位,進而阻斷活化訊息的傳遞,抑制癌細胞生長,是治療癌症有效的方法。
|
自左至右為陳振川、中研院院士張文昌、 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前台大校長楊泮池。(陳品卉攝影) |
東尼‧杭特是首位發現致癌基因Src為一個酪胺酸激酶,並依此開拓酪胺酸抑制劑,有效使酪胺酸被磷酸化的科學家,他證明癌細胞的瘋狂生長與癌細胞中與負責傳遞訊息的蛋白質上,酪胺酸被大量磷酸化,有息息相關。
美國癌症生物學家布萊恩‧德魯克爾則將imatinib(商品名:基利克GleevecR)有效運用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把原本必須進行骨髓移植的疾病,變成每天吞口服藥GleevecR的出現使患者存活率從50%提高至90%,是第一個成功用於TK標靶治療的小分子抑制劑(TKI),也為臨床試驗成為標靶治療的時代躍進一大步。
另一位美國癌症專家約翰‧曼德森採取將受體酪胺酸激酶的原型EGFR,使用EGFR的抗體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ErbituxR)抑制受體的TK活性標靶治療。他不遺於力推動臨床試驗,最終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用於大腸癌與頭頸癌的治療。
|
自左至右為布萊恩‧德魯克爾、約翰‧曼德森與東尼‧杭特。(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
唐獎教育基金會表示,今年得獎者東尼‧杭特發現酪胺基酶(TK)為致癌基因,從而找到抑制癌細胞的機制、布萊恩‧德魯克爾研發第一種抑制癌基因TK活性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基利克GleevecR阻斷TK致癌基因成功應用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約翰‧曼德森研發第一種抑制癌基因TK活性的抗體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R抑制癌基因EGFR的TK活性,並成功發展成藥物應用於大腸癌與頭頸癌治療。3位在現今許多成功的標靶治療都有非常大的貢獻,酪胺酸激酶標靶治療的開發徹底改變了醫院治療的方法;臨床實驗的成功,也為癌症帶來無法度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