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橋存知己 南進若比鄰"
新南向學研政策將台灣推往東南亞
新網記者黃思維台北特稿
2019/8/14 下午 07:00:51 / 經史子集
科技部今(14)日舉行發表會,展現科技部在9個新南向國家設立12座海外科研中心,並運用台灣科研優勢與當地機構合作,布局新南向目標國的成果。從2017年起,已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緬甸等9個國家,設置12座海外科研中心,並依當地需求,潔淨水質、智慧醫療、生態保育、環境變遷、人文社會等領域切入,深化雙邊科技合作與交流。12個海外科研中心分別台越農業海外科研中心、台菲水質海外科研中心、台泰醫療海外科研中心、台印尼東南亞族群文化與社會海外科研中心、台馬數位科技海外科研中心、台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與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台灣斯里蘭卡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台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台灣新加坡老化暨癌症海外科研中心、台馬潔淨水質與永續能源海外科研中心、台灣緬甸經濟調查海外科研中心。
|
科技部新南向海外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成果發表。(黃思維攝影) |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強調,這種雙向交流是透過解決共同問題,來增進和新南向國家的實質關係。而未來將持續推動南向目標國南向人才交流、研習,如效果好,就會把擴大資源挹注。部長陳良基更強調,台灣擁有許多亮眼的科研成果,只要新南向目標國有相關需求,科技部會盡量將這些科研能量推出去,協助當地解決問題,同時也展現台灣科研優勢,進而長期培養雙方情誼、擴大交流,且不會只有單方面付出。因為國際化,所以還有可能透過那個學校又繼續往外延伸出去,國際間學術的網路跟實驗的場域就變得很大;另一個部分,就是他們的學生跟老師也會參與,對我們老師來講,也是把我們整個團隊力量就變大。
|
科技部長陳良基為記者會致詞。(黃思維攝影) |
值得注意的是,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李家維團隊跟越南合作植物保育,發現世界新物種「南越聖蕨」。李家維教授說,去(2018)年在越南成立台越植物資源研究與保育創新海外科研中心,與越南科技翰林院南方生態研究所及杜努伊巴國家公園簽訂三方合作備忘錄,共同調查及保育越南南部植物資源。去(2018)年越南研究員和我們一起在越南南部海拔1700公尺的高原採集到「南越聖蕨」,經過鑑定是世界上還沒發現的新物種,今(2019)年年底將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分類學;成功大學教授林財富與他的團隊協助菲律賓提升對水質的監測和分析能力。透過全球首創的方式,以DNA檢測藍綠藻方式監測水源,並在菲律賓建置台菲聯合水質研究中心。協助菲律賓進行第一個水源中產毒、產臭藻,毒素及臭味水質調查研究,並協助菲律賓建立第一個自來水藻類、毒素及臭味分析實驗室;更培訓菲律賓水質專業人員,團隊在菲律賓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水質調查,查出菲律賓最大湖貝湖藻類毒素超標200倍,而正在跟菲律賓水公司洽談合作計畫,試圖給菲律賓更好的水質;屏東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則是跟泰國衛生部合作,成立台泰醫療海外科研中心。計畫主持人蔡篤堅表示,透過計畫把台灣的智慧醫療相關技術帶到泰國,不但會建立東南亞第一個醫療資訊碩士班,還會建置病人長久追蹤系統、提升醫院資訊設備,數據傳回來後還會做大數據分析。
科技部為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國內大專院校與學術機構與18個新南向目標國,透過多元與彈性方式,增進我國與新南向目標國之實質合作與技術創新交流。國立中正大學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與印度理工學院羅巴爾校區(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par, IIT Ropar)、吉特卡拉大學(Chitkara University)形成聯盟,並於印度理工學院羅巴爾分校IIT Ropar建置「臺灣印度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辦公室,此為台灣第1個研究人工智慧的海外研究中心;積極推動臺印間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發產業關鍵技術,深化臺印雙邊合作關係。政大校長郭明政指出,台灣學術不該只是入口國家,要從輸入變成輸出,要跟各國合作汲取經驗,一定要做到跨國跨校合作,就像歐盟一樣。要盡到大學的社會責任,從科研計畫建立跟世界上各個大學更多跨國跨校合作,而且是長期制度性穩健合作,長期人才培育和課程。
|
科技部新南向海外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成果發表的重要與會人員合影(黃思維攝影) |
科技部長陳良基深信,透過國際科研合作,可展現台灣的科技實力。科技部推動的「科研與創新」新南向計畫,著重整合台灣的科研能量,並提出區域共同關心的議題,藉此增進與新南向國家的實質關係。遍布東南亞多國的12個「新南向海外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鼓勵學研人員到當地長期駐點,融入當地社會了解問題,並利用自己擅長領域發揮影響力。台灣除了持續致力產業轉型和研發創新外,更應依循這樣經驗,協助其他人創造一個更適合居住的城市,這是海外科研中心計畫的重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