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不只是崑曲"學苑開跑
開講崑曲文化學 現代視角觀看16世紀才女文人商賈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9/9/5 下午 07:57:55 / 經史子集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國家兩廳院合製、劇場導演王嘉明執導的崑曲小全本《西樓記》,在2018年底於其舞台搬演,今年持續以崑曲為主軸,啟動了「不只是崑曲學苑」文化宏觀計畫,以專家講座方式,帶領民眾一起用現代視角,觀看崑曲興盛的16世紀;從觀眾熟悉的《牡丹亭》談女性書寫的崛起、從晚明文人情藝生活理解《西樓記》,從徽州巨賈、也是崑曲《獅吼記》作者汪廷訥的版畫《環翠堂園景圖》,談蘇州藝文的發展高度與多元影響。地點在誠品書店信義店6樓視聽室。
 |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文儀宣布「不只是崑曲學苑」開課。(歸鴻亭攝影) |
講師陣容堅強,2天3場一次囊括文、史、哲、藝專家。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王文儀表示,首場在10月5日晚間,由中研院中國文哲所所長胡曉真主講「無聊、欲望、超越:明清女性文學與園林春色的空間想像」。她將邀請觀眾一起站立園林中,觀想女性角色的時空轉變。從湯顯祖筆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杜麗娘,到庭園超越生活空間變成作家想像飛越的依託,乃至女性參與清代彈詞小說所迸發的能量,園林竟與女性文學的發展衍異,有著密切關係。
胡曉真表示,會開始從事這樣的研究論題,是她刻意要「挑戰文學史中的成見,告訴大家教育沒告訴我們的事實,讓大家看見當時的女性是如何被『邊緣』、被『失聲』。」她同時也特別稱許此次的策畫概念能夠從「崑曲」出發,「畢竟我們愛《牡丹亭》絕不只是因為演員青春的美貌,而是文本中青春的力量與生命的超越。」她認同「學術不應是枯燥的」,希望此次「不只是崑曲」學苑能夠「發揚過去的文化積累,並將其傳承、發展,成為本土與全人類的文化。」
 |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所長胡曉真(右)介紹明清女性文學與園林春色的空間想像。(歸鴻亭攝影) |
第2、3場在10月6日下午,由台師大藝術研究所,專門研究中國版畫的林麗江教授演講「一個徽商的藝文大夢:從明萬曆年間的《環翠堂園景圖》談起」。除了剖析《環翠堂園景圖》的前生今世,也將從這幅24公分高15公尺寬、前無古人的巨幅版畫,探知江南文人與商人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有趣的是,現在看起來都超級先進的曲水流觴以及噴水沖天泉,均在這位首富家院中出現。整幅作品等於是400年前,運用2維平面方式,處理現今360度環景以及無人機空拍,而這個版畫的敘事方式與出版情結謎團,將在這講座中揭露。
而延續藝術文人圈主題,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王鴻泰最後登場,演講「城市繁華.人性進化:晚明的士商關係與品賞文化」。晚明的文人文化一直是史學界重要的研究主題,美國著名史學家史景遷博士(Dr. Jonathan D. Spence)曾說過,「最想活在晚明的蘇州。」這場演講從經典文獻切入,將當時文人創作與品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名妓與商賈角色還原,說明那個在文化史上特別綺麗的時代,以及男人如何在城市生活的推波助瀾下,從西門慶進化成賈寶玉?
 |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王鴻泰(左)從歷史與文化研究的角度,觀看晚明清初的休閒娛樂。(歸鴻亭攝影) |
王鴻泰指出,從歷史與文化研究的角度,觀看晚明清初的休閒娛樂等「聲色犬馬」的研究是重要的,他以清末重要的歷史學者陳寅恪為例,並從陳氏晚年對晚明清初名妓的研究關注,完成的研究著作《柳如是別傳》中,談到這些研究並非「細碎」而無用,從對柳如是的生命考證我們可以理解當時的生活景況,甚至能夠藉由陳寅恪的研究關注與他所處的政治背景中,推測該作是陳寅恪對晚年無奈人生的投射,是一種「藉著考證活在晚明」、身處大時代下自我安頓的方式。對於王鴻泰的發表,二分一Q劇場主演楊汗如感性地表示,「沒想到大學者對四、五百年來崑曲誕生年代的藝術追求及影響相當關注,我覺得非常感動。」
10月初的講座資訊,可上
「不只是崑曲」臉書,以及
「不只是崑曲學苑」活動專頁查詢,購票請上Accupass活動通「不只是崑曲學苑 開課了」或者電洽02-2784.9730 ext.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