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疫情 馬友友今晚在北流完成"全球巴哈計畫"第28場演出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0/11/10 下午 11:51:33 / 文化藝術
今(10)日晚,台北流行音樂中心首度名不符實,讓正統嚴肅古典音樂進入這座才啟用不久北部唯一為現代流行音樂量身打造的表演廳,讓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演出巴哈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隨後還有4場與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的「大地之歌」巡迴演出。
 |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演出巴哈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歸鴻亭攝攝影) |
這是馬友友今年2月25日在塞內加爾的達卡演出之後的首次公開「全球巴哈計畫」演出,主辦單位低調完成「短期商務人士入境」專案檢疫相關事項,終於讓數千名愛樂者欣賞到難得整場完整演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套巴哈完成於約3百年前,目前算是大提琴家的重要挑戰6首共36個快慢不一樂章艱深的無伴奏作品,這次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演出,若是比較娜塔莉亞‧顧德曼(Natalia Gutman)6年前來台同樣曲目的演出,是分兩天拉完就已經令觀眾極為驚艷,也來過台灣並錄製過同樣曲目的米夏‧麥斯基(Misha Maisky)則在早一年也在台拉過,馬友友這次與前兩位大提琴界泰斗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可以找出一些異同。
在北流這為流行音樂打造的場地,讓超過270年暱稱Petunia的琴音可以發揮,與國家音樂廳最大不同是用了麥克風與超大銀幕,這在古典音樂會中是極難見到的,無法絕對判斷全場的音質但的確讓大提琴音色頗清晰傳達得找不出瑕疵,而偌大銀幕則清楚可以看清楚馬友友演奏的面部表情與左手指法右手弓法,卻是在大多數演奏會無法見到的,對學習大提琴的學生,真的比觀賞mezzo channel、Stingray Classica及Stingray CMusic更過癮。
對這場音樂會另一個值得喝采的則是觀眾,如此需要古典音樂素養才能靜心聽兩個半小時只有一位獨奏家拉十八世紀的西方音樂,每個組曲6個樂章幾乎連貫拉著,沒有任何突兀中間亂鼓掌,比起在國家音樂廳的某些音樂會還感受到聆賞者的起碼素質;而北流場地前方貴賓的貴賓席其實就是搖滾區,用類似小巨蛋演出用的折疊椅當然沒有正統音樂廳的舒適,觀眾能乖乖靜心聽完近150分鐘的單人獨奏,真可以說臺灣真有如此多的古典音樂迷,算是好事。
 |
馬友友在安可時與原住民排灣族金曲獎得主阿爆合作。(歸鴻亭攝攝影) |
較特別的是這場馬友友預定要走遍全球36個城市,台北為第28站的「全球巴哈計畫」演出,最後一般的安可時間,安排了原住民排灣族金曲獎得主阿爆擔任嘉賓,可能防疫須保持安全距離與他遙遙在台下合作一首《Thank you》作品,短短幾分鐘唱和,算是應和流行音樂場館的合作默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