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李永得參訪澎湖"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重要據點天后宮
新網記者麻念台澎湖馬公特稿
2020/12/19 下午 10:36:18 / 民俗古蹟
文化部107年核定補助澎湖縣政府辦理「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澎湖縣媽宮舊城區的天后宮是該計畫重要據點之一,文化部長李永得今(19)日參訪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的該廟,瞭解周邊街區透過歷史空間的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再現澎湖媽宮舊城區的歷史脈絡。
|
文化部長李永得(中)參訪澎湖縣天后宮,右為天后宮主任委員蔡光明,左為澎湖縣文化局長王國裕。(歸鴻亭攝影) |
李永得表示,澎湖天后宮鄰近中央老街商圈,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在保存與維護媽宮舊城區歷史紋理中,結合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願景,該廟是重要展現澎湖歷史軌跡與文化再生軟實力的重要據點。
|
李永得向媽祖上香致敬。(歸鴻亭攝影) |
已擔任兩年多澎湖天后宮主任委員蔡光明指出,澎湖天后宮早年並無定稱,曾名為天妃宮,廟宇設立應與明代萬曆年間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要求荷蘭人撤退,最後荷蘭人退至臺灣。後來天啟年間有官方信件提到「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確認當時該廟已存。
|
天后宮導覽志工李瑞華介紹天后宮建築特色。(歸鴻亭攝影) |
清朝領有台灣後,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宣稱擊敗東寧王國軍隊多賴媽祖娘娘顯靈襄助,曾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晉天妃為天后,享用「每歲三祭,物用太牢」的祀典,故今稱天后宮,當地人則多俗稱為媽祖宮。
|
天后宮被列為國家第一級古蹟,由此可知在文化保存方面的價值與重要性。(歸鴻亭攝影) |
天后宮導覽志工李瑞華引領到西側偏殿一處古碑前說明,日領時期大正8年就是1919年時,天后宮整修在祭壇下方挖到一塊花崗石頭當時沒有處理,然後看到上面有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文字,證明與史書所載東印度公司由提督韋麻郎率領兵船前來內容吻合,經考證應為退走荷蘭人為歌功頌德刻此石碑,此碑一出便奠定澎湖天后宮為臺澎超過4百餘年第一古廟的歷史地位。
|
李永得與蔡光明在「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前合影。(歸鴻亭攝影) |
李瑞華並介紹正殿」奉祀金面媽祖,左右護龍分別奉祀註生娘娘以及供奉當地節孝烈婦的節孝祠,特別提到神龕左右兩側,包括大楣有3幅、神龕有4幅出自福建漳州木匠「水林師」朱錫甘的擂金畫製作特色使用金箔粉,畫在尚未完全乾燥的黑漆底色上,以金粉的疏密來表現濃淡,視覺效果正面看是平面,側面看竟有立體效果,這種畫在臺灣本島不多見,澎湖也僅天后宮有,是天后宮彩繪裝飾重要成就之一。
|
李永得參訪天后宮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澎湖馬公天后宮被列為國家第一級古蹟,由此可知在文化保存方面的價值與重要性,廟方介紹建材組砌包含玄武岩石、石老石古石、磚瓦、彩瓷,屬於三殿式二院建築,傳統的石雕石柱與裝飾木雕、花窗、彩繪與泥塑,藝術性極高,經「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支持,期望成為一處真正具備生活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環境,塑造文化資產活化、歷史現場再造的一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