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劇團"被遺忘的"超寫實劇場訴說台灣礦業史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1/11/4 下午 07:33:33 / 文化藝術
臺北車站捷運站有一座通勤族都很熟悉的裝置作品—鳥人,經過的行人會抬起頭多看一眼或坐在周圍,形成一種都會人之間的幽默默契,也成為台北街頭的經典標誌之一。創作者之一劇場藝術家郭文泰(Craig Quitero),今年告別了站立於台北車站11年的鳥人裝置作品,將在11月6日到7日帶著河床劇團全新舞台作品《被遺忘的》走進國家戲劇院,把這座大型黑色劇院空間翻來覆去,打造前所未見的劇場美學視角。
|
河床劇團團長葉素伶介紹全新舞台作品《被遺忘的》。(歸鴻亭攝影) |
郭文泰表示,2021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籌備期長達3年,以臺灣1984年3起礦坑災變為創作基底,他用超現實風格讓當年隱沒在地底的礦工勞動情境、心境重現天日,映照著2021秋天藝術節命題「眾聲平等」,將礦工的生命情境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隱喻,延伸至全世界的勞動現況思考。
郭文泰指出,這個作品歷經許多田野調查,希望從意象劇場的美學出發,提醒大家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片段。這部作品的挑戰在於,提出這個產業剝削勞工與破壞環境的殘酷性,該如何傳達這些階級差異的暴行同時,為觀眾留下空間,找到屬於自己與作品之間獨特連結?」
|
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仍在隔離中,以視訊介紹這齣為礦工創作的《被遺忘的》。(歸鴻亭攝影) |
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觀賞演出片段感觸落淚,他說,《被遺忘的》從煤礦的相關素材意象為創作起點,如安全帽、礦車軌道、採礦台車、煤塊、礦鎬(採礦之工具)、煤塵等。河床劇團曾走進礦區坑道,聽著老礦工們述說在地下400公尺、在比肩膀還窄的狹小煤層帶裡,高溫40度的工作環境中,用奇異的身體姿態採礦,為了養家、為了愛人,他們做出多少犧牲,而他們的犧牲促成了台灣工業發展,支撐起多少家庭。
周朝南哽咽且深深感觸的表示,「看到岩石掉落的時候,我的眼淚就跟著掉下來了,演出呈現就是我們工作的真實情形,而且我們在礦坑工作是沒有地方躲的,好幾幕的感觸都非常深刻,我們不應該被遺忘!」
|
《被遺忘的》以臺灣1984年3起礦坑災變為創作基底。(歸鴻亭攝影) |
《被遺忘的》是河床劇團首次登上國家戲劇院的作品,從一人舞台到千人觀賞,在碩大舞台上,郭文泰繼續瘋玩空間,旋轉舞台、開地飛天,表現礦區的暗、坑道的窄,從物理空間走到觀眾的心理空間。河床劇團歷來作品包含《被遺忘的》都沒有語言或文本,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畫。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表示,「整個團隊就像是劇場的魔術師,又美又詩意的夢境,醒來之後會難以忘懷。」結合影像、舞蹈、音樂、身體藝術、裝置以及雕塑等多元型態,詩人導演鴻鴻形容河床劇團的作品如夢:「看河床劇團的作品,就像一場冒險,你不知道這個神秘的夢境會把你帶到哪裡?不論哪一種議題,觀眾都可以藉著觀看河床劇團的演出,看到自己。」
|
《被遺忘的》是河床劇團首次登上國家戲劇院的作品。(歸鴻亭攝影) |
製作人葉素伶指出,《被遺忘的》既具在地性又具全球化關照、既是個人也是群體的經驗,乍看下是一個關於礦工的故事,然而河床劇團要說的是:在生活中努力工作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在電腦前,還是在生產線上,為了所愛的人犧牲的身影,不只是勞力密度極高的勞工專屬的標記,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身體記憶。《被遺忘的》記念為著世界如常轉動而工作的人們,在舞台上喚醒你我之間的共感。這次邀請到美國偶戲藝術家托莉.班德(Torry Bend)、金獎音樂製作人柯智豪、影像藝術家蘇匯宇、燈光設計王天宏、編舞家田孝慈合作,以及17位來自舞蹈、聲樂、戲劇、馬戲等不同背景的表演者,訴說這段曾經扛起台灣經濟發展重任,卻逐漸被遺忘的礦工的故事。
|
2021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宣傳合照。(歸鴻亭攝影) |
國家兩廳院這是第6度邀請河床劇團演出,近期兩次分別是2014年《千圈の旅》以及2018年《當我踏上月球》,締造開賣即完售的紀錄。來自美國跨足視覺及劇場藝術的郭文泰,在台灣創立河床劇團20多年,作品時常挑戰觀眾的體感經驗,讓觀看者從接收畫面時的震撼到走出劇場思考,品味作品餘盪的作用力。近年更嘗試許多具有實驗性也同時開啟討論熱度的演出型態,在沈浸式體驗尚未掀起流行之前,《開房間》計畫就以「一人觀賞的沈浸親密體驗」成為話題之作,獲選為第10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年度10大作品。這次河床劇團首度登上國家戲劇院,11月6日到7日將帶著《被遺忘的》翻轉舞台,施展劇場魔術,帶給觀眾超寫實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