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家美術館成為無牆美術館 梁永斐接掌國立台灣美術館周年願景之三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1/11/7 下午 01:12:16 / 文化藝術
回憶上個世紀,去銀行要挨個在櫃台前排隊,終於熬到可以辦理存提款,還得站在高及人肩櫃台前面對著行員辦事,使用自己的錢還要似仰人鼻息般,遑論到政府單位辦事,猶如進官府升斗小民幾乎必須三跪九叩那種低聲下氣,這種封建時代陋習直到廿一世紀才真正開始做到「民為貴」。
|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期盼將該館成為一座無牆美術館。(歸鴻亭攝影) |
從數千年威權觀念解放出來,最能打破藩籬就是推翻所有官方單位的高牆,5年前前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念茲在茲期望轉型中正紀念堂,計畫將涉及威權崇拜觀念剔除想先拆圍牆,雖然至今尚未成功,卻是某種冀盼民主想望的無牆主義。
國立台灣美術館身處這個新時代,擔任周年的領導者梁永斐認為也要將國美館無形的牆推翻,成為一座無牆美術館。
|
梁永斐接任周年希冀帶領這座國家美術館轉型為無牆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
梁永斐心目中的無牆美術館與日前富邦藝術基金會在台北與台南的無牆美術館並不相同,富邦是在民間發想的巷弄街道美術館,想要帶給大眾日常的藝術環境,算是匯聚草莽中新銳藝術家的藝術活動,比較類似紐約24小時開放的公共藝術無牆美術館概念,而國美館則是具備公家無比龐大的視覺藝術資源,將原本傳統只在宏偉館內的展覽概念延伸到所有外部的所有空間。
在梁永斐接任的這一年中,他積極落實該館部署多年的政策,包括開發「藝術漫步APP」,讓民眾可以透過個人手機更加便捷地進行空間及作品線上導覽,以及1994至1997年由美術館建築本體延伸至館外的「碑林廣場」及「雕塑園區」,都是無牆美術館為主要概念延伸的無遠弗屆展場。
|
梁永斐接任的這一年中,他積極落實該館部署多年的無牆美術館政策。(歸鴻亭攝影) |
就以「碑林廣場」為例,這處以台灣先賢、重要書家之手澤墨跡使用現代吹沙技術鐫刻而成的美術步道,使用「藝術漫步APP」線上導覽引導參觀民眾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創造精神之美的無牆環境。雖然台灣沒有如中國可追溯至唐代立於帝都長安的西安碑林,甚至沒有成都杜甫草堂碑林那種從現代穿過時空迴廊彈指之間回到古時候的震撼感,但如何持續建立本土當代書法藝術家真跡展場,沒有如美術館、博物館必須收門票、下班時間就要清場,就是藝壇盛事。
而如何將美術館打破高高在上的印象,梁永斐認為,他去年11月上任以來,擔任國美館館長兼席德進基金會董事長,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為臺灣藝術家做好服務,讓國美館成為台灣藝術家的家之外,更進一步運用該館豐碩的藝文典藏資產,讓藝術家及其作品與臺灣的土地、人民產生連結,席德進紀念展就不只是在館內展覽,而是突破美術館有形或無形的高嗆,巡迴各地讓藝術家作品能量能更為民眾所見,就是深化無牆美術館的功能。
|
梁永斐幾乎以館為家,推動的美術館走出框架轉型。(歸鴻亭攝影) |
梁永斐表示,「藝術產業面臨瓶頸,競爭與轉型勢在必行,突破傳統展示藝術必須在殿堂的藩籬觀念,不是要取代美術館功能,而是延伸出去將藝術帶入民間社會,走入他們的生活領域。」這種將藝術行銷對戰北美館「館長線上導覽」、南美館「美術科學中心」與高美館「高美書屋」等同業都試圖將美術館突破硬體規模走向未來無牆目標,而國美館如何建立迴異各館目標,正是他就任周年摸熟方向後必須放手推動的美術館走出框架轉型領航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