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北藝大校長陳愷璜專訪“台灣文化內容的發展與國家品牌的建立”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7/16 下午 11:52:30 / 文化藝術

 台北藝術大學校長也是當代創作觀念藝術家陳愷璜就台灣文化內容的發展與國家品牌建立提出他的看法,並分享台北藝術大學在科技與藝術發展的努力。

台北藝術大學校長也是當代創作觀念藝術家陳愷璜就台灣文化內容的發展與國家品牌建立提出看法。(王伊文攝影)
 陳愷璜表示,台灣因為族群、數百年來不同的統治者、地理氣候、島國等特點,產生多元的文化。常有人說多元族群是台灣的文化特色,但是我們檢視世界上很多地方特徵跟台灣類似。現在世界上因為移民、就學、就業改變居住國家或區域的人每年就高達5000萬,這種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交錯,台灣並不是唯一或少數。所以做為台灣文化主體的意義與價值應該往哪裡去?從文建會到目前的文化部,每任部長也都很努力,但似乎都沒辦法聚焦很具體的東西,我們與別人到底有哪些不同?我們一直沒有看到屬於台灣特有的文化核心與架構,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是一直在變動與新增,像現在長住的新住民人口已超過原住民,而且持續增加中,外來的韓國文化近年也大量影響台灣。所以我們真正與別人不同的,一定要有一個核心,我想不難指出,以內政部核定認可的原住民族目前就有16族,我們把多樣的原住民特色排第一,因為地球上在這麼小地區內有這麼多元原住民族的確很特殊。所以在談文化力與內容或文化特性到文化產業時,這個核心最根基的架構一直沒有被非常嚴謹的提煉出來,其實每換一個部長應該都要再檢視,看這個基礎架構是否有歪掉,甚至是否要再增添調整一些東西,這樣外進來的東西就不會干擾基礎架構。

 1970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是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的目的,到1980年代美國有北美原住民族文化復興運動,台灣原運也在那時開始,台灣目前任原住民委員會的主委夷將拔路兒就是當年走在街頭爭取原住民權益的第一線戰將,這是一個標準公民社會進化的現象。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並不是原住民族的事,而是全體社會的事,甚至是全世界的事,因為它是系統性的基礎問題,但常被認為是單一族群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原住民現在人少,給他們一點資源即可,這個癥結點就像我們面對稀有的保育動物,其實正是面對世界上生命整體的態度,為何要用社會的資源去保護這些動物,其實是人類的作為干擾了他們的基本生存,這個道理是相同的。

陳愷璜也分享台北藝術大學在科技與藝術發展的努力。(王伊文攝影)
 陳愷璜指出,台灣要在文化內容或文化產業發展上有較健康的狀態,幾個層次必須到位,包括行政系統、完整教育、以及社會層面。

 行政系統上,談文化內容與文化產業,不會只是文化界或藝術圈的事,這個問題就回到全國文化會議大家的共識,為什麼只有文化部的相關政府單位與文化界的人參加?應該是能夠代表這個島上的群體都應該參與的。大家都知道蘋果賈伯斯擁有很大的榮耀與財富,但是在他生命最後階段卻指出:『人生有一些看不見更重要的事物帶不走,例如藝術…』,所以人的作為就是以文化的概念或藝術的形式留下來的,這些價值怎麼被看待,就決定社會對待文化的立場。當它的價值無法被確認時,去把它商品化,商品持有的價值就會很低。我們常稱讚日本的美學與北歐的美學,或是英國獨特的文化特色, 這些都是讓我們非常欽羨的對象,顯然他們在屬於自己文化根底的部分是非常在意,並不是誰主政就可以輕忽這個事,目前我們的美學形式並未深入到我們的行政系統,觀念並未內化進入態度與思考,所以做事易慌張無延續,我們後端要有優質的產出勢必前端要有觀念改造,也就是說文化不是用管理的,應是一種共同治理的問題,如何根源性的讓我們透過文化教育所形成的文化內容,內化成我們系統的一部分,變成有機的養分,這樣才能改造,讓價值得以確立。

 在文化內容轉換成文化產業上,以我們鄰近的韓國來說,歷史以來一直受到中國的影響,但也展出自己的特色,光影視音的產值都遠高於台灣各種文化產值的全部,它的產業架構比較類似日本,大財團扮演舉足輕重腳色,而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各自走自己的路,韓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及工會關係是比較貼近。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南韓政府設定影視音娛樂為大力扶植的重點產業,政府投注了很大的資金,不是以點而是以面的方式進行,用政府加上民間投資共同建構一個產業鏈,布局也不是著眼韓國國內市場,而是以全世界為目標,最終取的非常大拓展與影響,這樣演化出具規模網絡的文化創意產業。這與我們以點的投注是很大不同,例如我們政府的文策院,是以選擇性的點投入,企業本身也採取類似的思考,哪裡有錢賺就只投入那個點,無法冒險建構長期鏈結的獲利模式。單兵作戰雖然可能獲利,但規模有限,政府有在做但是策略性不夠,經費不足,無法全面鏈結,就不太可能健康,只能慢慢進步。韓國這種積極打群架的模式,是值得學習借鏡。

 在教育上,雖然社會有持續在進步,可是執行上多是急就章的方式且偏重後端的改造,如空間場館等,但對於內化素養教育投入非常不足,美學的教育必須非常全面普及,很遺憾目前我們對於這方面的支持都是採取競爭性的,只挑選部分學校來做或是申請的金額不會全額批准,或學校要有自備款等等,師資的部分不管是質與量上更是匱乏。目前許多項目經費不是來自中央,而是由地方教育局財源來支撐,地方主政者因為選舉壓力大多希望快速看到成績,其實這種根基的美學教育養成不是短期可以看到成效的,因此常常被忽視。最大的核心問題是沒有給到足夠的關注,主要是因為教育預算有限,以目前預算要顯著提升文化素養是做不到的,至少要翻倍以上。我們出國經商、旅行或讀書時,往往無法很清楚的描繪自己的故鄉,是教育裡沒有完整且根本的去讓學生了解台灣是甚麼,當教育無法承擔這樣的功能與角色的時候,人們只能想到自己生活裡小範圍的東西,能介紹的內容就非常受限,所以說從小就要有美感系統性的教育,更需要沉浸式的體驗學習,例如小學可以安排部落、不同族群的參訪體驗,從小讓孩子了解台灣有這麼多的社群,他們的文化與我們生活有甚麼差異,也可安排在客家或是新住民群聚的地區,例如中和華新街為何有潑水節活動、桃園八德的馬祖人比現在馬祖本島還多等等,這種歷史脈絡與內容,只能透過教育才能達到,可是現行學校與老師資源不足,如何去承擔這些工作,所以教育經費應該需倍增,在人力、平台與內容上才能建構完整,現在一個老師要去做以上3項的工作,是無法達成的。

 在大學教育上,大家都把現況的挑戰歸咎於少子化,其實少子化不是只有台灣有的問題,全世界很多發達國家都一樣,這是該坦然面對的時候,如何去補救?我們應該用有機的概念去做,人變少時動物可以變多,環境可以更好,自然有不同安排與發展,所以不要把少子化變成藉口,不能只用量化的觀念去思考,例如有人建議引入多一點外國學生,以台灣目前的水平要吸引大量優秀外國學生老實說著實不易,這幾年全國校長會議漲學費這個呼籲不斷的被提出,但是一般的大眾或家長一定是希望學費越低越好,像大學學費20年來平均每年只調漲了0.3%,沒有跟著GDP與物價指數調整,終究這樣教學的品質會下降,在某些教學設備昂貴或專業的師資稀缺時,學校只能申請額外補助,這些專案需要另外提出計畫,是否獲得補助還是未知,不易有長遠的實施規劃。

 以目前台灣年度教育經費只有3千億是非常不足的。雖然台灣有一些企業會很有熱情對學校進行捐輸,但是並不是持續性大量的金額,所以政府應該要思考是否透過財政的資源把經費規模擴大。例如歐美日把他們的高等教育產業化或商品化做得很好,但這一塊台灣遠遠不及。教育部裡並無專案辦公室,提供一群專家可以輔導各大學做高等教育產業化。舉例來說,大學要建構全英文的學程,該如何定位才能吸引國外學生,需要符合哪些條件的師資可全英文授課,在國際宣傳管道上學校有沒有資源?要透過誰來做?還是須透過教育部或特定單位?以歐美日來說,他們有一些知名大學根本不必做廣告,大家都知道是非常優秀且昂貴,家長也都認同。這次疫情,國外很多知名的大學要求學生離開學校,也不退費,有些外國學生剛申請到入學,卻收到通知改成線上教學,變成沒去過校園但修完學分準備畢業,也未聞有人因遠距教學要求學費打折,這些在台灣恐怕是完全不會被社會接受。所以說,如何把餅做大很重要,絕對不能認為更多公共資源經費挹注教育是一種浪費,要能夠確保過程中,好的人才培育出來。台灣人的素質在全世界是排在很前面的,如果有很好的人才培育與教育,絕對能產出一流人才,對社會與對國家、世界是能有貢獻。

 在社會面上需要有多元聲音,公民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同等關注,擁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每個社會都有差異的問題存在,不管贊不贊成,但起碼我們要能夠理解。例如前些時候立陶宛年輕議員來訪,對於台灣通過同性戀法已相當時日感到非常驚訝,也對我們開放的社會非常肯定。社會並未像一些人之前所擔心因法案通過產生崩解。台灣能通過是不容易,這種公民社會的尊重,平等看待差異存在,其實就是在談文化內容或發展國家文化品牌時最核心的地方。又例如iphone手機成功的發展到今日,因為賈伯斯從第一代開始就說他生產的手機拆開來,裡面跟外面一樣完整漂亮,不管你看的到或看不到的地方,他都以一樣的方式作事,這是企業文化的問題,攸關文化美學的判斷。或者一個例子,一個父親問幾歲小孩桌子是甚麼顏色,小孩回答是白色,父親納悶明明是黑色為何回答是白色,最後發現小孩很矮他看桌子時,只看到桌子底部是白色,因為不同視角看到不同的東西,所以不同世代看到與理解會有差異,這種不同應該要被同時接受,說穿了這也是一種美學的問題,在考慮文化裡攸關的層次時,這些視角的問題是如何被關注,還是只是威權式定論。

 有關科技運用在藝術文化上已經有一段時間,從AR, VR到元宇宙與區塊鍊,我們在開拓一個不可見的領域,新的可能。這次疫情造成許多遠距教學、工作與人際互動,很多技術被開發出來,也讓我們意識到更廣闊的空間需探索,如何透過台灣這種科技很強的量能或環境,去把這塊做更好的衍生,這是一個機會,讓藝術進入每個人的生活裡面。跟科技有關的議題,政府許多部門也都磨拳擦掌準備中,只是在看的見的硬體及看不見的內容上,比例是如何目前並不清楚。元宇宙是有利基,一旦發展出來,內容才是問題,如何去均衡的發展,透過元宇宙或許可以補足我們面臨現在藝術產業或是教育的問題,讓看不見的變成一個可見的資源,讓看不見的形成一個可見的願景。台北藝術大學10月創校40周年校慶,就會開始營運第一個科技藝術館,這是台灣第一個專業科技藝術館廳,有許多的規畫中的產學合作計畫,我們希望未來在文化內容與教育上能夠開拓新的可能。

 陳愷璜認為,我們的教育系統及行政系統,如果文化美學的內化不足以形成一般性的常態時,那文化產業內容的鏈結會有很大的問題, 只會剩下很強只有技術性的後端, 因為前面有許多空心,這就沒有辦法有一個好的世代交替過程。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王伊文 日期:2022/7/16 下午 11:52:30
關鍵字:北藝大,陳愷璜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王伊文報導
王伊文報導列表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創下歷年參展最大規模
文化藝術 2023/11/7 下午 05:49:51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伽佛利佑克與奧登薩默鋼琴雙協奏曲之夜
文化藝術 2025/1/8 下午 06:05:02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第5屆"高雄時尚大賞" "蝸人"奪下金賞
精品蒐藏 2025/1/4 下午 07: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