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新網記者王伊文台北特稿
2022/9/14 下午 07:07:08 / 文化藝術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徵選,獲選者將參加於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舉行的競賽。本次大會主題為「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國內共有4個團隊參與競逐,經評選審查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為本屆台灣館代表參展團隊。
 |
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介紹代表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東海大學策展團隊。(王伊文攝影) |
東海大學策展團隊認為,「未來」未必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未來實驗室」應該是建立在遺忘但存在的生活現實。因此以8個節氣變化與台灣不同緯度與海拔所呈現6種的氣候下物產與生活型態,從剖面視角發現台灣農業地景存在的「改裝」性格與世界藝術大師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嘉義外海的蚵棚順應潮流方向變化,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棚架具備蔬果照顧與從業人員舒適方便及氣候變化的彈性設計等。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6大關鍵字,代表台灣不同的個性,探索發生在台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學院院長許和提致詞。(王伊文攝影) |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表示,大會的主題「未來實驗室」是希望人類能夠反思,獲選的東海大學團隊認為「學校」具有「實驗性」精神,並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讓展覽內容與建築教育現場做緊密結合,以台灣農村與土地原來自然樣貌與人造物那種向天求生存的表現,以反省的思維對台灣建築展開深刻的對話。
 |
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說明參展希望能夠透過實驗論述提升處理建築品質,所以評審過程也是依循這樣的思維來進行。(王伊文攝影) |
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說明,自2000年台灣開始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次主題「未來實驗室」是隱含著焦慮與期望,希望能夠透過實驗論述提升處理建築品質,所以評審過程也是依循這樣的思維來進行。這次共5組報名,但最後一組棄權,所以有4組分別是建築師與藝術家組合團隊,以及3個學校團隊:陽明交大、成大以及東海大學。因為參展經費相當高昂,很感動學校有勇氣大力支持,同時國美館也向文化部爭取更多補助,這表示國家對於建築國際參與的支持是非常值得稱許。在建築上,以天賦來表現的時代已過去,而是以研究論述的形成為重點,除了往前看的想法外,也往後看看在地支持的角度,在台灣目前城鄉的差距是鄉村是鮮活跳動且反應迅速的,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探討。東海大學這次嘗試整合其他學校資源一起參予是非常好的方式。
 |
廖仁義館長與東海大學團隊討論參展細節。(王伊文攝影) |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學院院長許和捷表示,今天學校全力支持這個案子只是一個開始,因為當代的藝術與設計領域,人類已經開始思考甚麼是人?甚麼是地?甚麼是自然?雖然我們無法提供解答但東海大學願意提供思考的園地,對於未來要先思考過去與當下的意義,才能面對未來挑戰。我們希望能夠跨域合作一起來思考這個議題。
 |
策展人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瑋(中)與團隊合影。(王伊文攝影) |
策展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指出,大自然的循環日復一日不斷,所以地景不可能被完成,所以要尊重實物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希望找到一種論述是根據台灣的主體性來來的。台灣鄉村對時間跟土地之間的反應,其實遠遠比都市還快、還敏感,所以我們希望重新把敏捷和柔軟這件事情當作我們研究很重要的主題,希望我們以後的建築可以有一種跟環境有更直接的對話。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建築界的盛事,期待有更多願意為台灣建築努力的夥伴,一起尋求下一個世代的方向性與描繪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