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揭示更具有傳染力登革熱新傳播模式
新網記者陳昱吟台北特稿
2023/12/18 下午 06:12:13 / 醫療保健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種經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臺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臺灣流行的疫情,是臺灣近60年來排名第2的嚴重疫情。
|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說明更具有傳染力登革熱新傳播模式。(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
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過去科學家認為蚊子叮咬染疫病患後,病毒需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過程至少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
|
國衛院蚊媒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成果說明。(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
根據國衛院和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的疫情資料,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卻有8成5少於3天。登革熱傳播已於(112)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發現病媒蚊能藉由類似共用針頭的模式,比過去更短時間在人群中傳播登革熱。
|
蚊子的吸血口器可以成為被當作共用的污染針頭。(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團隊利用老鼠進行實驗,先為老鼠注射登革熱病毒,在病毒量達高峰後,讓登革熱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對染疫老鼠吸血到半飽後,用健康老鼠替換,發現被叮咬兩次的健康老鼠,實驗證實病媒蚊可透過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完成傳播,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並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
|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登革熱新傳播模式團隊合影。(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 |
研究團隊強調,這個最新研究有助於未來的登革熱防治,可以採取早期應對,在疫情發生初期,分析病毒是否可以機械式傳播提早發出預警,避免感染人數大幅增加,造成登革熱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