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5年餘歷史博物館今日揭牌重啟 將於2月21日向民眾開放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4/2/7 下午 05:53:12 / 文化藝術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7)日在正門廣場前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儀式,2018年7月1日起閉館整修5年歷經諸多轉折,終於開啟因整建而關閉的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史博館已經完成所有整建工程,宣告開館,並於2月21日正式對外服務,向民眾開放。
|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日在正門廣場前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儀式。(歸鴻亭攝影) |
「這裡不僅是歷史博物館,它本身代表的就是臺灣歷史的進程。」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國立歷史博物館是於1949年政府遷臺後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承載著戰後風雨飄搖的年代,是臺灣發動文化藝術發展的企圖。除了呈現綜合性文化藝術發展歷程,更代表當時渡海來台,中華文化到臺灣與本土碰撞融合的過程。
|
自左至右為李乾朗、莊武男、王長華、史哲、林柏亭與蕭瓊瑞打開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整建工程萬成宣告開館。(歸鴻亭攝影) |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指出,史博館過去是近現代美術發展重要的社會集體記憶,重新開館後會繼續努力,將所有成果呈現給國人,並援引常設展展名「在這裡,與大家相遇」為例,期盼以「大家」為凝聚力量,呈現史博館與臺灣社會70年來共同經歷的社會文化變遷,成就「一座貢獻給理解臺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以期不負社會各界的指教與期望。
|
文化部長史哲(左)說明國立歷史博物館是於1949年政府遷臺後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承載著戰後風雨飄搖的年代,是臺灣發動文化藝術發展的企圖。右為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歸鴻亭攝影) |
揭牌儀式由史博館館長王長華主持,邀請文化部長史哲與林柏亭、蕭瓊瑞、李乾朗、莊武男等陪伴史博館整修過程的專家學者到場見證,在揭幕時越過正廳大門由莊武男在1962年受史博館委託繪製分別為神荼及鬱壘的門神,開啟史博館未來傳承文化使命的新篇章。
|
王長華介紹身後由于右任書寫為史博館開館作品《建館記》。(歸鴻亭攝影) |
史博館這次整修自地下樓層B1到5樓前後空間用途做了極大不同規劃,會議廳、行政辦公室原分散於B1、2樓及3樓,均改挪到南海辦公室,典藏庫房原設立於5樓,預計未來移入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史博館新建典藏庫房,藏品目前則分別暫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立台灣美術館、新店庫房及中央研究院。整建後增加展場約262坪,新增兒童親子空間及環景餐廳,民眾體驗將更豐富多元。
|
正廳大門由莊武男在1962年受史博館委託繪製分別為神荼及鬱壘的門神。(歸鴻亭攝影) |
此次重新開館史博館將展出所珍藏最大量具備文資身分的「國寶」及「重要古物」。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規劃於3樓,精選典藏文物110件,透過「傳承」、「聚合」、「鑑古知來」主題概念規劃,展出本館運臺古物及戰後日本歸還文物最重要3件國寶《蟠龍方壺》、《獸型器座》、《金柄銅短劍》;馬白水專區展出的《太魯閣之美》為總寬1,656公分的巨幅之作,2005年由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此次展出24聯屏當中的12幅並定期更換,此次長期聯展是該作繪製完成後首見。
|
前故宮副院長林柏亭(中)向史哲(左)、王長華(右)介紹首次面世的林玉山作品《黃牛》。(歸鴻亭攝影) |
史博館為華人世界擁有最多南張北溥作品的博物館,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規劃於1樓及2樓,從館藏精選作品200 餘組件,以「筆墨豐碑」為題,計分「山水華滋」、「生氣宛轉」、「人物神采」、「書藝神思」等4個單元,作品包括史博館修復後首次面世的林玉山作品《黃牛》、倡議標準草書的于右任晚年最重要作品《建館記》、張大千的發墨大作《夏山雲瀑》與《深山古柏》等。
|
馬白水專區展出的《太魯閣之美》為總寬1,656公分的巨幅之作。(歸鴻亭攝影) |
史博館於整建工程前期作業期間,意外發掘到日本時代(1916年)迎賓館遺構及榴木等殘件,史博館為此調整修復工程,並於開館後首度公開完整呈現這個歷史遺構,為了呈現這棟超過百年宮殿式歷史建築的複雜擴建歷程,也邀請到建築學者李乾朗手繪史博館建築圖5幅,展示於5樓「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建築特展。
|
李乾朗(中)說明5樓原本不對外開放的新展廳。(歸鴻亭攝影) |
史博館並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策劃「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為1981年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五月東方二畫會聯展後,公辦特展參展的畫家規模最大、展件數量最多的一次大型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