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台導聯手製作"10+10"前進柏林影展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1/12/8 下午 10:57:47 / 演藝動態
集合20位台灣導演的金馬影展開幕片《10+10》本月16日將全台上映,明年2月9日到19日也將登上柏林影展,導演們異口同聲要向世界宣告「台灣電影很驕傲」。
|
《10+10》導演朱延平、侯孝賢、陳駿霖與張作驥。(歸鴻亭攝影) |
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侯孝賢表示,《10+10》由20位台灣導演共同創作,是華語電影史上的最龐大的組合,由他召集王小棣、王童、朱延平、何蔚庭、魏德聖、吳念真、沈可尚、侯季然、張艾嘉、張作驥、陳玉勳、陳國富、陳駿霖、楊雅喆、鄭文堂、鄭有傑、蕭雅全、戴立忍、鍾虛宏共20位知名導演,各自講述1則台灣故事,拍攝5分鐘短片聯手完成《10+10》100分鐘的影片。
侯孝賢、王小棣、朱延平、張作驥、何蔚庭和陳駿霖6位導演今天出席記者會,正式宣告《10+10》進軍柏林。朱延平形容,《10+10》就是「台灣的生命力,在台灣做電影,從來沒有這麼光榮過」。他認為,這部電影代表了台灣電影人的使命感與團結,柏林的紅地毯一定要走,他希望參與的導演都能排除萬難出席。
拿著紅色柏林小熊看板的導演侯孝賢、朱延平、張作驥、王小棣、陳駿霖、何蔚庭露出燦爛笑容,宣布電影《10+10》入圍柏林影展,並將於影展中放映。對於拿獎,導演們態度淡然,倒是相當興奮能一起走紅毯,朱延平開玩笑說,難得20位導演能一起走上國際舞台,新聞局應該多補助一點,讓導演們一起開心地到柏林宣傳台灣電影。
導演們講述台灣自己的故事,類型有溫馨、有純愛、有驚悚、有紀錄、有荒謬、有黑色嘉劇、有社會寫實亦有魔幻想像,有舊日重現亦有當代現況。
他們表示,議題方面則包涵了城鄉差距、時代變遷、自我嘲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媒體力量、歷史回顧等,主面觀照了台灣社會過去這百年來的變遷,也從中掏洗出歷史洪流裡不可或忘的記憶與情感。
王小棣與陳駿霖不約而同表示日前在金馬影展開幕時看到這部片,成果令人非常興奮。王小棣直言,起初對連續看20部不同題材的短片,覺得有些質疑,但電影的結果卻非常完美,她說:「這就是多元的台灣,由不同的背景文化的人組成」。
侯孝賢認為,《10+10》不管甚麼人看都會覺得很驚喜,因為充滿台灣生猛的創作力。他並透露,這1年來推掉了包括美國、巴西、印度等地至少6個影展的出席邀約,但《10+10》意義非凡,他不但要率隊進軍柏林,也認為政府應該大力支持,更要主動一點,因為這是台灣電影集體發光的時刻,「太難能可貴了」他嘆道。
|
《10+10》預告片與拍攝花絮。(金馬獎執委會提供) |
他幽默的表示,《10+10》的票房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及《賽德克》差不多就可以了。他認為其實現在電影賣座與否,宣傳占了很重要的因素,但現在的宣傳方式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必須要學習和習慣使用網路的年輕族群互動。
侯孝賢自信地說,通常自己認為會賣座的片就一定會賣,從《海角七號》到《那些年》他都看好,後來果然大賣。他指出,《那些年》之所以會賣座有3個原因,包括敘事線未間斷、順著場次拍,讓演員情緒連貫,加上九把刀重回故鄉彰化,拍攝自己經歷過的故事,讓整部片的完整度高、情緒也到位,因此能感動所有經歷過學生時期的觀眾。
針對電影工業他的看法是,台灣電影內需市場不足,無法順利建立品牌,除非像日本或法國,有完整的制度,如從電影票中抽成、影像使用者付費等。他期望行政部門能盡快訂出相關法案,送交立法院,建立起電影的法制,才能讓台灣電影界有更充裕的資金發展。
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何蔚庭表示,10年前決定來台灣發展,當初在紐約唸書時最愛看台灣電影,最崇拜侯孝賢導演,現在可以站在他旁邊,甚至短片可以放在同一個作品中,這個意義真的沒有人可以想像,是他這輩子除了拿金馬獎之外最開心的事。
張作驥導演這次拍《10+10》,雖然砸下重金,但他也笑說:「其實沒有虧損,因為這是次難得的機會,正好可以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做這一行,很多東西是算不出來的,就去做就對了。」
導演們講述,《10+10》不僅只是一部電影,也透過影展向國際發聲,讓台灣的文化與創意軟實力更被全世界看見。《10+10》將於12月16日上映,上映戲院包括台北信義威秀、欣欣秀泰影城、今日秀泰影城、國賓長春影城、in89豪華數位影城、台中老虎城威秀、高雄大遠百威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