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白色雲嘉南行旅之二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南特稿
2011/12/22 下午 11:50:46 / 國民旅行
不久前,還身處在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的「鰲鼓溼地森林園區」,聆聽著鳥鳴交響曲;而接下來,抵達台南府城之北的台南市北門區永隆村,參訪臺灣第1座以醫療為主題的文化館「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施雅屏指著泛黃的照片說明「烏腳病之父」王金河行誼。(歸鴻亭攝影) |
眼前這座帶日式味道的建築,「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前身為金河診所,保存了1957年間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與有「烏腳病之父」稱號的醫師王金河如何合作,在「憐憫之門」進行免費義診,造福當時的病患。
什麼是烏腳病?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施雅屏解釋,烏腳病為俗稱的「烏乾蛇」,早期沿海地區未鋪設自來水管,且因當地水源有限加上淺井的水質過鹹不適飲用,因此,沿海居民挖掘深井取深層地下水。
但是此深層水含砷量高達0.4-0.6ppm,比起標準含量0.005ppm以下來說,高出100倍。而長期飲用之下罹患烏腳病,患處會變黑並逐漸擴大,一旦受壓就會疼不堪。惡化時,甚至會組織壞死,必須截肢,患者以成人居多,連兒童也無法倖免。
1960年,台灣鄉村自來水不普及,只能鑿井取水煮飯、燒開水、洗衣等,對當時的居民來說,井水就等於生命的泉源。不過台南北門、學甲沿海地帶的居民長期飲用100至150公尺深水井中,砷含量過高的井水,導致了使人恐慌的烏腳病。
而當時的居民文化知識水準不高,所以烏腳病患者就被認為是生平做壞事遭天譴、因為受不了外人的指指點點,身體也痛得難以忍受,所以大部分的病患都以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
|
王金河醫師就是在這窄小的桌前為烏腳病患診治,背後書櫃裡仍保留從日治時代使用的醫書。(歸鴻亭攝影) |
施雅屏述說,自東京留學回台的醫師王金河,不忍鄉里烏腳病人貧困,只能任憑腳被細菌啃食、壞死、變黑,於是和牧師孫理蓮、醫師謝緯3人成立「北門免費診所」,探供烏腳病病人免費食宿及醫療照顧。
從那之後到1983年,由孫理蓮負責對外募款、謝緯負責病患開刀、王金河負責醫治與照護工作,一共服務108位住院及93位門診烏腳病病友。
2006年,台南縣縣長蘇煥智與文化局葉澤山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並為了紀念當時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在當年11月動工。
歷經9個月,2007年9月底,將王金河捐出歇業多年的「金河診所」正式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施雅屏表示,紀念館開幕後就一直由王金河及其親友所籌設的「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
參觀之前,導覽人員會先請參觀者欣賞一段關於烏腳病的影片。館內則展示當年醫治烏腳病患的醫療設備、器具、藥罐、病歷資料及病患過去用來替代腳行動的竹凳。
站在手術室,看著眼前醫師們當年截肢下來的壞死腳踝,泡在藥水中,可以想像得到患者當時的悲痛。經過沾滿鐵繡的小手術台,施雅屏說,「光想像自己躺在這上面,好像自己就已經半死不活」。
|
施雅屏介紹當年許多烏腳病患就是在這狹窄的木桌上接受截肢手術,目前手術檯上還放著三個以福馬林浸泡的斷肢,令人看了感慨當年那些病患的痛苦。(歸鴻亭攝影) |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她說,在台南當地還是有少許烏腳病患,但他們不願接受採訪,因為患者們還是無法擺脫以前「得烏腳病很丟臉」的想法。
施雅屏說,據一名參與過烏腳病調查的人轉述,王金河上午在自家診所收費看診,下午則到「憐憫之門」,就是現在的北門嶼基督教會義診。
當時,王金河還和上午到金河診所的病患說,「你下午再來,到隔壁看診就不用付錢」,讓人感受到「烏腳病之父」無私奉獻的精神。
施雅屏指出,民國48年9月設立,位於永隆溝南岸的北門嶼基督教會,是一座裝飾著彩繪玻璃的教堂,初稱為北門佈道所。
由於民國49年5月起,一旁的北門免費診所開始收容醫治烏腳病患,間接使北門佈道所的信徒增多,讓病友們在此,儘管不能解除身體上的痛楚,卻能安慰他們的心靈。
施雅屏表示,今年11月22日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管理處,在取得北門嶼教會的同意下,與得利塗料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休閒系的十幾位學生一起動手,將北門嶼教會以白色系為基底作塗刷,成為台灣的「小白宮」。
十分可惜參訪行程匆促,未能聯繫已經95高齡的王金河進行採訪,則是此行極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