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鐘元一生貢獻河洛歌子戲團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1/12/30 下午 11:37:14 / 經史子集
台北市社教館今年出版《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一書,今日在大稻埕劇院發表,劉鐘元與他的子弟兵一起緬懷他們為臺灣歌子戲努力的50多年,台上台下都感動落淚。
 |
劉鐘元在介紹他的新書《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發表會上呼籲成立歌子戲基金會。(歸鴻亭攝影) |
現任河洛歌子戲團藝術總監的王金櫻表示,出生於嘉義縣崎鄉的劉鐘元,是發掘她與許多如楊麗花、唐美雲、郭春美、許亞芬與張秀琴等歌子戲演員的推手,他的一生就是臺灣歌子戲發展史的縮影。
王金櫻說,劉鐘元原本在廣播電台負責業務工作,致力於將歌仔戲帶入廣播,獲得熱烈回響。1950年代末期,內台戲院歌仔戲開始沒落,劉鐘元網羅了當時有名的幾位歌仔唱將組成九龍歌劇團,在民本電台製作廣播歌仔戲的節目,特意強化了戲劇性、有別於之前的講古歌仔,卻始料未及地大受歡迎,使得這個原為廣播歌仔戲的劇團風光盛行。後來在1985年又自組河洛歌子戲團,演出型式轉為「電視歌仔戲」此後,河洛即朝「電視」與「舞台」雙向並行的路途邁進。
編著《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這本書的邱莉慧說,書中主要在探討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的生命史及其在各時期所帶領之團隊,他改寫了歌子戲的歷史並在九○年代大聲疾呼「精緻歌仔戲」的口號,全面提升歌仔戲的藝術成就,實為一位戲劇藝術精緻化的幕後推手人物。
 |
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子弟兵一起合影。(歸鴻亭攝影) |
前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任柯基良也炙出席說,歌子戲在臺灣歷史剛好100年,後來面臨日治時代被打壓與臺灣光復推行國語被限制,到現在解除限制,最多時有800多個歌子戲團,沒登記的還不算;劉鐘元就在這段歌子歷史中佔了50多年,貢獻良多。
河洛歌子戲團年輕一代的接班演員劉禹安則哽咽的說,現在當一位歌子戲演唱者,必須要靠打其他的工才能維持生活,許多學戲的都無法堅持離開曾經鍾愛的歌子戲台,她希望能和師祖劉鐘元一起堅守在河洛歌子戲團,為傳承這一劇種努力。
劉鐘元則始終低調,在新書發表會現場聽著劉禹安的話語,同樣也在偷偷拭淚,這位在歌子戲資源幾乎都被明華園佔光,很難生存的歌子戲元老,只是提出期望他創立的洛歌子戲團目前擁有約7至800萬的戲服與佈景都還能物盡其用,並希望成立基金會保存這些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