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跨國製作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
新網記者許媄媜台北特稿
2012/1/5 下午 09:06:36 / 文化藝術
被封為孤僻詩人的19世紀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更生(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她的詩風凝煉、比喻尖新,大量運用幽默,雙關,反諷和諷刺等手法,加上低調、神秘的形象,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粉絲。
|
徐堰鈴(左)與法國女歌手Pascale Degli Esposti片段呈現《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中讀詩部份內容。(歸鴻亭攝影) |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於2月獻上「舞蹈空間舞團」春季台法跨國製作《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將以這麼一位傳奇人生境遇的詩人為隱題,將帶給觀眾一場橫跨文學、舞蹈、音樂的美學饗宴。
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表示,這次邀請到法國編舞家米希恩‧艾維吉兒(Myriam Herve-Gil)擔任編舞暨導演,與演技派演員徐堰鈴,及擔綱本次劇本中文翻譯的作家夏宇,以現代舞蹈、戲劇表演、聲音和文學等元素,照應女性內在的潛藏意識。
舞蹈空間舞團創辦人平珩指出,米希恩利用徐堰鈴、一名女舞者和一名法國女歌者,詮釋三種不同面貌的艾蜜莉,另外還找來三名男舞者詮釋艾蜜莉生命中三位愛人,探索艾蜜莉看似優雅表面下對渴望解放與叛逆的嚮往。
米希恩表示,2009年在亞維儂藝穗節結識了徐堰鈴後,兩人皆著迷於艾蜜莉的作品,直到2010下半年才終於找到機會一起合作。她說,艾蜜莉低調、隱世度過後半人生的選擇,是引發創作本作品的敏感思路。
|
《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是台法跨國製作詮釋美國女詩人艾蜜莉‧狄更生橫跨文學、舞蹈、音樂的美學饗宴。(歸鴻亭攝影) |
但她也強調,《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不僅是單純表達艾蜜莉的詩,而是希望藉由作者一生的故事,透過音樂吟唱、戲劇演出的方式去切入主題,讓21世紀的女人可以看見艾蜜莉當時的選擇,獲得一些想法與啟發。
徐堰鈴指出,一開始練習的時候,發現劇本裡的艾蜜莉跟她讀過的艾蜜莉有些出入,映像中的她比較保守、退縮,較經歷恐懼的激情;但劇本中的艾蜜莉則像是很理所當然的去接受任何愉悅喜怒,這讓她在詮釋這角色時覺得很新奇且富有挑戰。
對此米希恩也表示,從前女性受傳統道德觀的限制下,許多自然行為因著性別符號的包裹,顯得突兀、怪異,而艾蜜莉在還沒經歷過那些創傷、孤寂與離別前,是否也是個內心純真、狂熱,渴望超脫平凡的女子。她希望這部作品能把女人內心深沉渴望的情感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台灣與法國的美麗相遇《明天的這裡會有黎明嗎?》世界首演於2月24日至26日,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詳細資訊可上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網站,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