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書同文起步 "中華語文知識庫"同步上線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2/2/8 下午 04:42:06 / 兩岸關係
總統馬英九今日出席
「中華語文知識庫」成果發表記者會,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一起為知識庫啟用,兩岸同步上線。
|
「中華語文知識庫」成果發表,總統馬英九出席,希望讓兩岸再一次進入「書同文」的時代。(歸鴻亭攝影) |
結合兩岸文化界專家學者共同編纂的「中華語文知識庫」,是首度為兩岸溝通實際需要所提出的雲端辭典計畫,內容初步涵括超過3萬筆兩岸差異用語及5萬筆學術專業用語對照詞彙,讓兩岸再一次進入「書同文」的時代。
馬英九總統表示,他在2008年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中,提出「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構想,文化總會根據這個想法,再結合最先進的雲端技術,提出「中華語文知識庫」計畫,經過一年半努力,今日發表初步成果。
他說,這項政策不具有任何政治意義,而是由文化本位的出發的意念,兩岸分別使用簡體字及正體字,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放棄,但在語文上雙方逐漸尋求共識,中國後來發展出「書簡識繁」,而我們是「識正書簡」。
|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說明「中華語文知識庫」計畫初步成果。(歸鴻亭攝影) |
不過,馬總統說,兩岸除了使用正體字和簡體字的差異,很多語詞也有不同說法,如中國人說「吹喇叭」是台灣的「拍馬屁」、我們叫「雷射」在對岸叫「激光」、「聊天」他們說「侃大山」、「口沒遮攔」則說「沒有下巴」;既然不可能說服任一方放棄,最好辦法是並列,讓雙方知道你是什麼,我是什麼。
馬英九強調,文化的事物乃約定俗成、不應強迫,因此我們應透過進一步交流讓彼此瞭解各自用法,目前大陸上許多用語也開始與臺灣相同,可見在兩岸互動頻繁之際,知識庫的推行,將有助彼此更加相互瞭解,兩岸應本於非政治性、而純然以專業、文化角度看待文字,才能逐漸發展一套兩岸均能接受並通用的字彙,這是我們的最終期待。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則表示,依照兩岸共識,「中華語文知識庫」計畫初期先以1至2年為期,合編一部兩岸常用辭典,第一階段合編成果今日正式同步上線,內容上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一般常用差異用語,由兩岸專家進行編審,互相檢視、互相訂定。以「土豆」一詞為例,在大陸指的是馬鈴薯,台灣則指花生;又例如台灣人口中的「奶精」,大陸人則習慣稱為「咖啡伴侶」。
|
「中華語文知識庫」今日兩岸同步上線。(歸鴻亭攝影) |
劉兆玄說,目前台灣部分選擇加入由民間參與自行編纂的全民詞彙,以及故宮書法藝術等;大陸則計畫加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內容,兩岸共享內容,但也各自保有特色。
他期待這「中華語文知識庫」,引導兩岸自然形成共識,透過王道和民主的方式,讓使用者能擇優而用,形成一套最普受歡迎、絕大部分相同的常用漢字,再透過兩岸政府的政策,再一次達成兩岸「書同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