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人口漸老化 青年投入有助生產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2/2/15 下午 11:38:33 / 產業經濟
在行政院國科會經費支持下,台大農業經濟系副教授張宏浩今日發表「農民保險與老農年金制度對台灣農家之影響」研究成果,探討老農津貼對農地利用與農業結構的影響。
|
台大農業經濟系副教授張宏浩認為農民保險與老農年金制度對台灣農家之影響是無法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邱榆蕙攝影) |
他指出,每次選舉前,執政黨總是用加碼老農津貼來提昇民意,從1995年的每人每月3千元,2007年調高為6千元,今年選舉前再度調高為7千元。
然而,對於探討老農津貼對農地利用與農業結構的影響卻鮮少被正視,張宏浩認為,老農津貼一味加碼只會讓務農人口更加老化,建議制訂「離農條款」,促進農地經營權轉移,才能讓年輕人投入務農行列,提高農業生產力。
張宏浩以主計處2005年農林漁牧調查資料說明,台灣農民的平均年齡已逼近62歲,農業勞動力結構呈現嚴重老化現象。張宏浩分析,領取老農津貼者繼續工作的比率較高,且子女繼承務農的意願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農保制度會讓農業經營者的務農時間拉長,減少農民從事農場外工作時間。此外還發現,領取老農津貼的農家,家庭農業的繼承意願較低。
|
張宏浩建議制訂「離農條款」,促進農地經營權轉移,才能讓年輕人投入務農行列,提高農業生產力。(邱榆蕙攝影) |
張宏浩表示,現行的農保制,農民必須符合務農時間限制與擁有特定面積的農地,才能保有農保資格,雖然規範的立意是為防堵假農民來享受福利,但卻也導致農民屆齡65歲後,為保有農保資格,反而逆向誘導老農保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權,延遲農家繼承行為或阻礙農場移轉的可能性。
他建議,農委會未來制訂相關政策時,可以調整農業結構的角度,而非現金補助的思維考量。他舉德國為例,加入「離農條款」,在現金給付外,提供誘因搭配輔導老農離農退休,才能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得以繼承家業或投入務農行列,提高農業生產力。
張宏浩提出,未來可以考量以現金給付、輔導老農退休、促進農地經營權移轉等方式,讓年輕人加入生產,同時整合不同制度,建立一個合理的農民所得福利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