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魯克"魔笛" 顛覆華麗傳統留住戲劇本質
新網記者邱榆蕙台北特稿
2012/3/7 下午 10:57:19 / 文化藝術
華麗歌劇《魔笛》經典雋永,為音樂家莫札特1791年取材自詩人魏蘭德的童話故事《璐璐的魔笛》寫成的作品,也是莫札特臨終前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
舞台劇導演彼得.布魯克改編莫札特歌劇《魔笛》,摒棄華麗場景回歸戲劇本質。(歸鴻亭攝影) |
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舞台劇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與巴黎北方劇院(C.I.C.T.),齊手改編莫札特的歌劇《魔笛》,不同於以往的豪華歌劇,一架鋼琴取代一個交響樂團,數十根直立的竹條幻化成森林與山麓,舞臺上所有的元素精簡到只是「必須存在」。
87歲的他,以簡約舞台卸除壯麗的佈景效果與沈重嚴肅的象徵符碼,重新詮釋了莫札特的歌劇《魔笛》,將「魔笛」的既有故事線從4個小時縮減為90分鐘,無任何影像、特效、裝置,全場只有8個年輕聲樂演員與莫札特的音樂。
擅長掌握劇場「即時性」演出的彼得‧布魯克醞釀多年改編《魔笛》,2011年在巴黎首演,隔年1月起全球巡演至今,其法文原名是《一個魔笛》(Une flute enchantee)而非《魔笛》(La flute enchantee),宣示他不受傳統歌劇限制。
至今執導過70部以上的作品的他說,「他們想創造輕快歡騰的《魔笛》,藉由與表演者的緊密互動,讓樂譜上的優雅與深度顯現出來。這部《魔笛》走的是巴黎北方劇院的路線,就像是《卡門的悲劇》與《佩里亞斯印象》一樣。」
|
彼得.布魯克版的《魔笛》舞臺上所有的元素精簡到只是「必須存在」。(歸鴻亭攝影) |
美國《紐約時報》評論「彼得‧布魯克雖欲創造一個『輕快歡騰』的作品,但他的《魔笛》卻常給人神魂附體的感受。」
戲劇學者耿一偉則以「瘦身版的魔笛」來形容這部作品。他說,極簡是布魯克的個人風格,他秉持的劇場核心概念是「觀眾的想像力參與」。他的舞台上只留下必要的物件,作品也只留下必要的橋段。「少了華麗多變的布景和磅礡的樂團聲音,觀眾更能專心去領略感受肢體、嗓音變化,這才是布魯克以為的戲劇的本質。」
該劇演出內容是由夜后的女兒帕蜜娜被惡魔薩拉斯妥拐走開始,王子塔米諾由於驚嘆於帕蜜娜的美貌,於是答應夜后去救出帕蜜娜;帶著夜后送給他的魔笛及捕鳥人帕帕基諾啟程去救帕蜜娜,在塔米諾見到帕蜜娜之後,他們立刻陷入熱戀 。
《魔笛》去年於林肯中心藝術節首演時,被該中心總監Nigel Redden形容「活力、新鮮、令人回味」;此次將於3月8日至10日晚間7點半在國家戲劇院演出,門票全數售罄,有興趣的民眾可至
《兩廳院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