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倫發表2種台灣特有新種石珊瑚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2/4/6 上午 11:43:12 / 生態環保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經過20多年研究,確認2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今日正式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與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右一)今日發表2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歸鴻亭攝影) |
陳昭倫這項發現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又增添一筆重要的紀錄,受到國際珊瑚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
他表示,台灣新發現這兩種石珊瑚,以台灣及發現之地區為名,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但牠們的棲息處卻都受到多項BOT開發案與海岸開發的威脅,其生存岌岌可危。
 |
高雄市柴山會前理事長擔憂港區開發一直在破壞珊瑚的棲地。(歸鴻亭提供) |
陳昭倫說,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只分布在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及墾丁3處,是全世界偽絲珊瑚被命名的第二個種,並且距離1935年、上一次偽絲珊瑚被發現命名已有77年。
多孔珊瑚屬於深海珊瑚類,過去的物種多在數百公尺深的深海中;目前在淺水域發現的多孔珊瑚只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isabela),而該珊瑚早已被IUCN列為瀕危的珊瑚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則是全世界多杯孔珊瑚中,目前已知生活在最淺水域的物種,全世界只有高雄柴山才有牠的蹤跡。
陳昭倫指出,從生物地理學上,在台灣發現特有新種石珊瑚意義重大,除了增加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數量,也是海洋生物地理分佈重要的發現;而從物種演化角度上來看,這兩種新種珊瑚的發現有著獨特演化意涵,但是面對海岸人工化的破壞港灣的污染,這些珊瑚的生存岌岌可急。
|
台東基翬一帶珊瑚礁生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提供)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台東基翬的阿美族語為「Kihau」是天然港灣的意思,而台東基翬地區也位於內政部為保護台灣沿海地區所公告之「三仙台海岸及其附近海岸自然保護區及一般保護區」範圍之內,目前已有遊樂區在此區進行工程,對珊瑚礁生態造成影響,很難相信營運後會達到「零污染」的標準。
高雄市柴山會前理事長則強調,這種在地命名的新種珊瑚對高雄生態有極大意義,但是許多港區開發一直在破壞牠們的棲地,雖經環保團體嚴正抗議救回一些,但已經造成的損害是無可彌補的。
環保團體希望政府儘速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申請,將牠們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並由農委會將其列為台灣一級保育動物,確保牠們的生存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