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疏伐效果正面 有利木材自給生態發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2/4/11 下午 03:54:56 / 生態環保
為了解疏伐對人工林生態系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結合農委會、大學研究團隊,自民國94年起,在農委會林務局巒大事業區實施柳杉人工林疏伐實驗,歷經5年的觀測研究發現,證實人工林若進行適度的疏伐,能促進林木生長品質,且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水土保持、碳吸存及木材供給等均具有正面效果。
 |
鬱閉未疏伐之柳杉人工林,林地昏暗,地表光禿。(國家科學委員會提供)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林國銓表示,面對如何最大化人工林的森林功能問題,研究團隊在南投縣信義鄉、林務局的巒大事業區進行柳杉人工林的疏伐實驗,將12公頃林地分成不疏伐、25%疏伐和50%疏伐3種模式,經過5年的觀測發現,半數疏伐雖然在起初對生態有影響,但1至3年後即恢復生態活力,生物生存或多樣性都是最活躍的。
林國銓說,過密的林木使得陽光難以穿透,造成林地昏暗、地表植物不易生長;疏伐過於濃密的人工林,有利原生物種的發育、更新,改變森林生態系的結構,讓人工林更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且不影響土壤沖蝕量,還有助環境碳的吸存。
 |
疏伐後之人工林,複層之冠層結構、生物多樣性高,生態功能佳。(國家科學委員會提供) |
其次,疏伐雖然一時會傷害到林地內鳥類、哺乳類及昆蟲、真菌等的生長,但這些衝擊都是短期的,經過1到3年,動物的生態即可回復到疏伐前的狀態,有些動物的數量在疏伐後,甚至有增長的現象,包括大赤鼯鼠、白鼻心、山豬及水鹿。
林國銓說,台灣森林共計210萬餘公頃,覆蓋率到達58.5%,其中20%約42萬公頃為人工造林地;目前木材自給率卻不到1%,木材使用99%都從國外進口,對台灣國際競爭力將有所影響,由於天然林禁止砍伐,人工林的經營利用成為焦點,希望透過這次的研究,鼓勵人工林適度的疏伐撫育,讓木材自給率可以提高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