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回顧人文地理攝影 鏡頭細訴"悲歡中國"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2/4/21 下午 09:18:35 / 文化藝術
出生北京的王苗,歷經文革到改革開放,對攝影興趣濃厚,28歲加入「四月影會」,成了中國人文攝影的先鋒,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
 |
中國人文攝影家王苗接受本網訪談攝影心路歷程。(歸鴻亭攝影) |
今日起王苗在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舉辦「悲歡中國:王苗攝影回顧展」,集結1980年代至今的60多幅作品,這是她1988年應邀以「中國攝影家作品展」身份來台展出後,睽違24年再度在台灣展出。
回想首次的展出,王苗表示,那時無法進入台灣,因此也無緣親見展覽情況;這次能親自參與開幕式,已是歷經人生滄桑的四分之一世紀之後。
她說,攝影能凝結影像,印出來隨時可以讓人欣賞,比起科技發展的錄影需要器材才能觀賞,是更容易貼近民眾的方式。
王苗特別重視「抓拍」的原則,尤其到《中國新聞社》擔任攝影記者,從自由攝影進入媒體攝影,這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並開始深入西藏等邊陲,讓壯濶無涯的山川草原成為她創作的基礎,出版《世間人》攝影集寫盡西藏人的風霜喜樂。
 |
「悲歡中國:王苗攝影回顧展」今日起在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展出。(歸鴻亭攝影) |
後來她被派到香港《中國旅遊》雜誌工作,陸續推出《唐僧取經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橫穿塔什拉瑪干沙漠》和《重走馬可.孛羅之路》等報導攝影,2003年時獲選為「年度攝影人物」,200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突出貢獻獎。
王苗表示,為了大力推動人文地理攝影,創辦《華夏人文地理》雜誌,引導不少有志攝影家先後製作《京杭大運河》、《江南古鎮》、《再見三峽》、《茶馬古道》、《重走紅軍長征路》、《中國春節大觀》等專題,並舉辦無數大型攝影活動,例如《中國大地一晝夜》及《攝影24小時》等活動,其中《攝影24小時》啟動於2002年與台灣媒體的合作,首站就是《台灣攝影24小時》,動員兩岸四地百名攝影家及攝影記者齊聚台灣,奔赴各角落拍攝地景民情、記錄當地特色,隨即出版攝影集行銷天下,十年來已陸續舉辦過北京、貴州、上海、西藏、山東、浙江、雲南、青海24小時,累積無數作品與巨冊。
這次展覽並邀請她在台灣攝影界的朋友黃永松、張照堂、莊靈、簡永彬等人,下午一起舉辦「悲歡中國40年」座談會,談論她的攝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