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其實最大" 文化部推7835村落文化再造
新網記者洪 塵台北特稿
2012/7/24 下午 10:33:55 / 文化藝術
文化部今日於淡水河邊的殼牌紅磚倉庫內召開第6場文化國是論壇,由文化部部長龍應台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助理教授吳瑪悧、電影與紀錄片導演余戡平、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跨領域人士進行對談,一同討論該如何落實全台7835個村落的社區認同與營造、發展社區特色。
|
文化部部長龍應台今日於淡水河邊的殼牌紅磚倉庫內召開第7場文化國是論壇。(洪 塵攝影) |
龍應台表示,「最小的其實最大」,7835村的概念提出,在落實文化公民權,縮短城鄉資源落差;7835雖不可能一步到位,卻是長遠的紮根目標。
文化部資源司司長蕭宗煌表示,文化部希望能別於以往只注重藝文的投注,而失去對偏遠鄉區的照顧,希望能夠以「村落」的形式,打破傳統族群、政治等藩籬,實行泥土化的政策,進而培育在地人才、重整資源、建構在地的生活美學,進而讓人才對自己的土地有認同感。
曾在嘉義縣策劃「北回歸線藝術行動」的吳瑪悧表示,傳統藝術往往跟大眾有距離,於是她力邀30多位藝術家到20多個村落進行社區營造,希望藝術能從人與土地的對話開始。
|
這場國是會議民眾參與相當踴躍,提問內容多元。(洪 塵攝影) |
虞戡平表示,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火紅,他卻認為沒有與土地的互動,便失去了文化,那麼文創產業也只淪為政治經濟下的包裝品。他也指出,許多單位只注重有形的產業,卻失去了根本的文化底蘊。一旦失根,技藝的傳承更是困難,更甭提靠文創輸出。
廖嘉展指出,政府往往缺少中長程的計畫,使得過去幾年來文化方面的施行經常不連貫,其實做好社區營造,應該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與經營。
嚴長壽則表示,因為年輕人往都市跑,目前台灣社會面臨村落中空的困境,而解決方式就是要讓文化自信滲透到教育裡,讓年輕人能以家鄉文化引以為傲。
|
龍應台回應7835雖不可能一步到位,卻是長遠的紮根目標。(洪 塵攝影) |
最後,龍應台歸結出設置平台的必要性,讓有心人得以匯聚至村落一同幫忙,同時也要培訓人才至各地協助文化發展。
她並表示,要強化村落文化紮根,主要是靠民眾自身,畢竟政府預算有限,而且政策會受政治力主導。而地方文化局的重任是讓經營社區的思維傳遞至政府各部門,做好跨部門間的協調,確保政策具有文化視野。同時,龍應台也提出了囚犯與精神病患者依然擁有文化權的觀點。
這場國是會議民眾參與相當踴躍,淡水文化園區內座無虛席,甚至有人遠自高雄、嘉義、雲林等地專程前來,提問內容多元,會議延長了近一個小時,民眾仍是排隊搶著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