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台灣文學創世紀特展 台南移地台北今辦座談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2/10/27 下午 01:00:20 / 經史子集
一百年,一百個故事,一百位作家,透過一本書交織聚會成台灣文學的百年盛世。
 |
「文學創世紀:百年文學特展」,今日在紀州庵文學森林承辦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的移地展。(歸鴻亭攝影) |
近幾年來台灣文學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冒出,台灣文學的研究逐漸興起,在學術界也逐漸從中國文學中獨立出來。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的「文學創世紀:百年文學特展」,今日在紀州庵文學森林承辦移地展。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表示,這次特展透過研究人員縝密籌畫,並精挑細選代表作家、作品、刊物以及文學現象,共分1912~1949、1950~1979、1980~迄今共3個斷代為主,展出台灣文學史的百年年表、互動書冊、象徵時代的純白小物件和充滿隱喻的圖象窗花,全面展開台灣文學精彩多元的面貌。
 |
自左至右為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廖振富、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廖淑芳與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所長林芳玫。(歸鴻亭攝影) |
李瑞騰說,今日邀請研究台灣文學領域學者與會座談,包括中興大學台文所所長廖振富、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所長林芳玫、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廖淑芳,座談內容從傳統詩社脈絡,延續至文學和社會的互動性、通俗文學等大眾化面向,再偏向心理層面的現代主義文學深度探討。
廖振富研究台北城南地區的過去故事,以及台灣傳統詩社發展脈絡二十餘年,他指出,由1933年的報紙中,便可看出早在日治時代,台灣城南一帶曾盛行組結詩社,不過大部分是由日本人,和少數台灣人組成。他也表示,從台灣大學的中文系所發展方向,也可一窺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
林芳玫的研究領域為英文文學以及文學社會學,早期亦曾任教於政大廣電系,而後才轉任於成功大學台文所。面對新的學術領域,林芳玫發現台灣日治時期的報刊研究、純文學、通俗文學逐漸興起,這是她在傳媒領域未曾意識過,而感到新奇與興奮。
 |
「文學創世紀:百年文學特展」展出台灣文學史的百年年表、互動書冊、象徵時代的純白小物件和充滿隱喻的圖象窗花,全面展開台灣文學精彩多元的面貌。(歸鴻亭攝影) |
廖淑芳就讀於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作品《七等生文體研究》,曾在1990年代受到學界矚目,從大學時期沉醉於現代主義文學作品的閱讀,進而深入研究,經過時光的研磨,從而整理出自身研究領域的走向,研究方法探討心理層面的深度剖析。
配合特展,紀州庵文學森林廣邀台灣藏書家:舊香居吳雅慧,永樂座石芳瑜、陳逸華、陳學祈、呂學源共襄盛舉,展出物含括台灣文學各類重要出版品,如罕見的光啟版《城南舊事》、王鼎鈞的第一本書《文路》、《文季》季刊第一號(魏天驄簽名)、及《原住民》期刊創刊號(胡德夫簽名)等,皆為藏書家私房分享,歡迎民眾品味書香,體驗深度及質感兼具的文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