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中國"到"美麗島" 楊祖珺唱自己的歌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2/10/28 下午 08:52:52 / 文化藝術
上一世紀七零年代,台灣的民歌運動興起,但大都是學生拿把吉他唱有別於西洋歌曲,但仍充滿夢幻的流行曲調,真正把社會反抗精神發揮出來的,是楊祖珺唱李雙澤《少年中國》與《美麗島》時開始。
 |
上一世紀七零年代台灣民歌手楊祖珺談她唱李雙澤《少年中國》與《美麗島》因緣。(歸鴻亭攝影) |
楊祖珺說,李雙澤呼籲唱自己的歌,但因拯救溺水的外國遊客而淹死,她因緣際會唱他的歌曲。「那時的年輕人算是失根的一代,心中沒有中國,也沒有台灣,
是唱了李雙澤的歌,才感覺自我的覺醒。」楊祖珺認為,她的人生因此活了起來。
她說,那時的黨外份子,雖然被政治壓迫了,但是有文化反省能力、也有創作影響力;李雙澤的創作,她用力的傳唱,這一派民歌運動一路走來非常孤寂,不但陶曉清與楊弦帶著的吳楚楚、胡德夫系列要缺乏同路人,比起新格金韻獎系列,陳明韶、包美聖、李建復、蔡琴、施孝榮、王夢麟等更是勢單力孤。
 |
今日的楊祖珺虛心向音樂人林生祥(右)學習。(歸鴻亭攝影) |
最後,楊祖珺在台北榮星花園舉辦「青草地演唱會」為雛妓籌募基金,被情治單位扣上搞工運、學運的帽子,與《少年中國》、《美麗島》一起被當局封殺,失去舞台而被迫銷聲匿跡;但她回首往事,再對照今日感慨的說,那個被威權壓抑、閹割的一代,想做事沒有辦法,現在都解禁可以暢所欲為,卻沒有人關心理想,甚至不需要努力創作,只要配合商業機制,跟著風向走,就有利益。
楊祖珺表示,現在的年輕學生沒有熱情,像個年輕老人;過去許多她同時代的學生充滿熱情,現今的年輕老人沒有是非,只有現實。
對目前在台南藝術大學任教的楊祖珺來說,這麼多年來,她一方面對時代反省,一方面也自己反省,楊祖珺說,她還有許多夢想,就像今天參與「2012臺北詩歌節」《爲你寫一首詩/歌─我們時代的美麗島》音樂會,向林生祥請益,才發現以前吉他的許多指法等都不正確,因此他也仍在學習。
在流行音樂掛帥的今日,這位仍持續不斷的為社會改革與公義發聲的老民歌手,以教學、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持續為社會發聲,從她身上依然見到當年那為「唱自己的歌」奮鬥不懈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