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從家庭校園至職場打造第1型糖尿病照護新藍圖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5/11/13 下午 04:34:16 / 醫療保健
今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以「糖尿病與職場健康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 at Work」為主題,首度將糖尿病照護視角延伸至職場,顯示出糖尿病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關乎家庭、校園與職場的長期社會課題。
 |
| 自左至右為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林莉茹、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歸鴻亭攝影) |
為呼應國際趨勢並關注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的長期照護挑戰,台灣醫界與政府相關單位攜手以行動呼應,宣布將於2026年更新T1D臨床照護指引,期盼接軌國際指引,提供更完整的疾病分級與相對應的分級照護,共同打造更完善的T1D照護環境,讓每位糖友都能安心生活、穩健前行。
 |
| 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致詞。(歸鴻亭攝影) |
國健署副署長林莉茹表示,為降低慢性疾病威脅,衛福部今年起將成人健檢補助年齡,從40歲降低至30歲,呼籲不曾接受成人健檢民眾盡快受檢;111年開始辦理的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可找出潛在疾病因子,截至目前收案46萬人,其中9.8萬為糖尿病前期,藉由醫師介入,提供飲食、衛教、用藥指導等,13%病人可回到正常血糖。
 |
|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致詞。(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說明,,胰島素治療逾百年前發明,讓第1型糖尿病不再是致命疾病,隨科技持續進展,醫界看重的不再只是延長第1型糖尿病患者壽命,而是改善生活品質,國際上已有糖尿病細胞治療等進入研發階段,未來台灣應積極引入,至於目前,健保給付納入連續血糖監測、胰島素幫浦,為當務之急,照顧好第1型糖尿病患,是社會進步的象徵。
 |
|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致詞。(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雖然部分病童可申請CGM健保補助,但頻率與項目有限,大多家庭需自費每月4,000元以上的耗材費用;至於可大幅提升血糖穩定度的胰島素幫浦未被納入健保,單機價格超過20萬元,搭配耗材每月支出約5,000到8,000元,對一般家庭是沉重負擔。
 |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致詞。(歸鴻亭攝影)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T1D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據資料顯示,全台約有1.2萬位T1D患者,新發病患者有6成為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發病高峰集中在10至14歲,其中約7成初診即併發酮酸中毒,3成以上曾發生嚴重低血糖。
 |
| 病患與家屬。(歸鴻亭攝影) |
T1D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終身需依賴胰島素注射。由於T1D無法痊癒,患者終生需仰賴胰島素注射與血糖監測,若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10至16年。然而,現行制度在治療輔具補助上仍有不足。雖部分病童可申請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之健保補助,但頻率與項目皆有限,大多家庭需自費每月4,000元以上的耗材費用;至於可大幅提升血糖穩定度的胰島素幫浦,亦未納入健保,單機價格超過20萬元,搭配耗材每月支出約5,000至8,000元,對一般家庭形成沉重負擔。
 |
| 專家對談。(歸鴻亭攝影) |
國民健康署說明,患者一年內平均要進行血糖監測1,460-3,650次、胰島素注射約1,460次,同時憂鬱症比例較高,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盛行率為一般青少年的3倍,在醫療之外,我們更需要讓這些孩子與家長,從家庭、校園到社會,都能獲得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