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濕地躲過堰塞湖溢流災難朱進郎帶領家鄉重建觀光-"琥珀原民食農趣"體驗行之五
新網記者麻念台花蓮特稿
2025/11/21 下午 10:03:08 / 國民旅行
花蓮光復鄉的馬太鞍濕地,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並孕育出豐富的鳥類、蛙類、底棲性魚類等多樣化自然生態。日前的堰塞湖溢流潰決水災造成嚴重阿美族家園生命財產的損失,還好溼地附近沒有受災,仍然保持馬太鞍休閒農業區的完整樣貌。
 |
| 欣綠農園主人朱進郎堅持守著家園,推動綠色議題,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和旅遊內容。(歸鴻亭攝影) |
欣綠農園主人朱進郎帶領遊客體驗獨特的巴拉告(Palakaw)生態捕魚法,他說,馬太鞍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域,昔日這裡長滿了樹豆,阿美族語樹豆叫vataan,因此音譯稱為馬太鞍,而巴拉告生態捕魚法是利用中空的竹子、樹枝等,製作出竹筒、樹枝、雜草3層的「魚屋」,底層使用中空大型竹筒或樹幹,讓喜歡穴居的底棲魚類如鰻魚、土虱、鱔魚棲息;中層則用九芎樹枝等捆綁成束,提供小型甲殼類如蝦、蟹及小魚棲息;上層擺放細小樹枝或雜草,供有鱗魚類如吳郭魚、草魚躲藏。
 |
| 模仿魚類棲息環境的「魚屋」,讓魚蝦、小魚能自由出入巴拉告並在其中覓食繁衍後代。(歸鴻亭攝影) |
這種模仿魚類棲息環境的「魚屋」,讓魚蝦、小魚能自由出入巴拉告並在其中覓食繁衍後代。經過一段時間後,將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能輕鬆捕獲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
 |
| 遊客體驗獨特的巴拉告生態捕魚法。(歸鴻亭攝影) |
朱進郎解釋這種方法不是「竭澤而漁」,而是讓魚蝦在巴拉告中「定居」和「繁殖」,捕撈時只取所需的量,確保部落年年都有魚可捕,具有可以維護生態環境、又具有環保永續的養魚捕魚概念,讓人感受到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
 |
| 原住民族透過世代傳承的知識,在自然環境中尋求永續共存的智慧。(歸鴻亭攝影) |
原住民在馬太鞍生活約有7、8千年,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延續南島語系民族其歷史比任何漢人移入的文獻紀錄都要悠久,其生活模式不只是阿美族將季節和地域性融入日常飲食,諸如泰雅族、布農族的狩獵原則與規範,賽夏族的森林管理等,展現原住民族透過世代傳承的知識,在自然環境中尋求永續共存的智慧。
 |
| 阿美族人製作出竹筒、樹枝、雜草3層的「魚屋」。(歸鴻亭攝影) |
朱進郎說明,他是土生土長、典型的農家子弟,外出就學畢業後1999年回到故鄉創立欣綠農園,曾是花蓮縣在2001年唯一獲選為全國傑出農民「神農獎」得主,25年來堅持守著家園,也持續透過生態導覽、食農教育、傳統漁法體驗等方式,推動綠色議題,創造出獨特的文化體驗和旅遊內容。
 |
| 欣綠農園員工整理採摘回來的洛神花。(歸鴻亭攝影)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光復鄉鬧區等6個村落災情嚴重,馬太鞍濕地雖然沒有受災,但災變後光復鄉乃至於整個花蓮南區的旅遊活動全部停擺,觀光業也受到波及,觀光客訂單全數取消,朱進郎默默帶著員工暫停營業,薪水照付還自掏腰包製作數千個愛心便當投入救災,目前正努力宣傳推廣,期盼重建東臺灣觀光榮景,呼籲大家一起再來濕地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