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臺北" 6個藝文館所輪流用影像說故事
新網記者周煊惠台北特稿
2013/1/24 下午 04:49:56 / 經史子集
2011年開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我城‧臺北」一系列的影像記錄工作,至今已邁入系列3「我城‧臺北─臺北極短篇」。紀錄片以6個各具特色的藝文館所為主題,接棒訴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
《臺北極短篇─聽臺北市藝文館所說故事》柯凱翔、吳德元兩位導演合影。(周煊惠攝影) |
今日上午於臺北之家光點舉行發表記者會,透過柯凱翔、吳凱元兩位導演歷時3個多月、長達48分鐘的紀錄片,呈現臺北故事館、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牯嶺街小劇場、草山行館,以及蔡瑞月舞蹈研究社6個藝文館所的影像故事,即日起也將隨著6個「臺北館所故事箱」展開巡迴,向臺北市各區民眾、藝文愛好者說故事。
臺北故事館原為茶商所建,以作為招待台灣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後歷經多年多次轉變,在古蹟再利用的理念下,由陳國慈女士認養並贊助成立「臺北故事館」。臺北故事館定期舉辦不同主題藝文展覽及茶葉講座活動,這座城市博物館亦是民眾對生活美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原為市長住所,後因重新規劃後為一清新藝文空間。在臺北城市中有著綠蔭、環境清幽,可提供小朋友們對於親近大自然的認知,也可欣賞不定期的小型展覽,讓人忘卻自己正身在喧囂擾攘的都市叢林裡。而位於徐州路的交通便利,也讓人願意在忙碌的臺北城中,停下腳步踏進這座「市民之家」,感受沈澱心靈的雅靜角落。
|
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變身影像記錄導演,以場記版「action」聲響引領全場透過鏡頭共同分享這些充滿故事的「好所在」。(周煊惠攝影) |
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為一設計者交流和產業結合之平台,亦是模特兒的發揮舞台。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以「時尚泉源之樹」為設計概念,將空間藝術化。不定期提供時尚流行資訊,相關展演活動,與社區結合、與地區結合、與更多不同的人們交流,將這個空間作靈活的運用。
牯嶺街小劇場,原為臺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後因行政區劃法的調整而搬家,而1996年將該址規劃為藝文劇場。因當初警局的拘留室仍未拆除,反而變成劇場另類靈活空間運用的設計,而「小劇場」的空間,也讓表演者與觀眾更有機會親近展演。
草山行館原為蔣公住所,自蔣公於民國六十四年辭世後,久無人居,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積極規劃整建為藝文沙龍,進一步定調賦予草山行館新時代意義。民國九十六年春,草山行館於深夜慘遭祝融之災,許多珍貴史蹟付之一炬,造成巨大損失。歷經長期規劃修復工程後,以融合藝文、生態及生活美學等元素,以臺灣山間林徑的藝文沙龍為基調核心,讓此地變得更柔軟更與民眾親近了。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是一處幽靜的藝術舞蹈空間,創辦者為台灣現代舞之母。此地無論在外觀上或內部的氣氛佈置上,充分流露出將藝術創作融入生活空間的理念。近年來連續舉辦的多場藝術活動深入社區,也以特殊的巷道文化帶動了現代都會的藝文風氣。
|
各藝文館所代表與林慧芬合影。(周煊惠攝影) |
兩位導演柯凱翔與吳凱元指出,從拍攝各藝文館所時深刻體會到其文化紮根之重要性,無法被輕易量化,期望臺北市的美好能夠被更多人認識。
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也表示,在地生活的文化脈絡與長遠耕耘,是臺北市文化館永續經營所需的土壤及養分,期待民眾能透過鏡頭,共同分享這些故事所獨有的文化意涵。
文化局並安排「我城‧臺北─藝文館所故事箱」展示計畫,將先後於藝文館所、各區公民會館等不同空間場域登場。此外,2月23日下午1至2時於民視新聞台,也將完整播放《臺北極短篇─聽臺北市藝文館所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