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不應砍大樹種小樹 自然復育比人工造林好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3/12 下午 02:23:02 / 生態環保
政府每年花大錢舉辦植樹活動,植樹節一到從總統到各部會首長都拿把鏟子作秀一番,地球公民基金會認為實際上是錯誤的植林政策,強調台灣擁有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根本不必在山上進行人工植林。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右)與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楊國禎(左)一起強調自然復育比人工造林好。(歸鴻亭攝影)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多年來林務局的造林政策僅顧及經濟效益,而非國土保安和生態保育,1996年至2004年更推動「全民造林」,鼓勵民眾砍伐天然森林樹木賣錢,再種樹苗領取補助,這種實際上在所有的林地上推動「開山、砍大樹賣錢,種樹苗領補助」的「砍大樹,種小樹」手法,是危害國土安全的錯誤觀念。
李根政說,多年來政府「經濟營林」的政策,至少毀了數萬公頃原始林,實際上應讓保育林地自然演替成林,人工造林只能限於經濟林地。
嘉義縣中埔鄉進行自然復育的地主曹榮旭以他的經驗指出,自己家超過40年是種植檳榔養活全家,但20多年前改為經營牧場,成為轉型自然復育的契機,希望留給後代子孫好的環境,沒有砍伐原有檳榔樹,而是讓大自然自己去演替,結果不到10年,檳榔園已經成為一片充滿各種草木的次生林,他的生態園區佔地8公頃,已有上百種樹木、34種鳥類,其餘兩棲類、爬蟲類、昆蟲等物種更是難以估算。
|
保育團體認為台灣擁有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根本不必在山上進行人工植林。(歸鴻亭攝影) |
而在中埔東興村的一片2公頃檳榔園,地主種小苗領取造林補助,林務局獎勵造林政策規定地表植物必須全面砍除,種上符合規定的樹種,並以存活率當成領取門檻,導致地主經常噴除草劑維持小苗存活,結果該地現況土壤裸露,反而造成水土保持隱憂。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楊國禎說明,天然森林的演替機制主要藉由風與動物幫助種子傳播,一開始快速佔據的是草本植物,隨後嗜光、成長快速的樹木會形成次生林,再來多年生、耐陰的植物會慢慢取代次生林,形成穩定的森林社會,自然復育才是適合生態的造林方式,也呼籲政府取消原有的人工造林政策,改以「禁伐補償」的方式讓森林休養生息。
李根政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討國有林區林地分級,並完成公私有林地、原住民保留地的林地分級,希望政府應釐清造林目的,人工造林限於經濟林,保育林應該任其自然演替,並要求政府調配國家預算分配,推動「禁伐補償」措施,讓一些有心復育林地的民眾可以得到補償,讓森林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