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代"文青"盡在中山堂"臺北文青生活考"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3/15 下午 05:53:47 / 經史子集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文青」,過去「文青」愛好文藝逛美國新聞處與舊書攤,新時代「文青」支持小劇場和影展。
|
「文學摩登—臺北文青生活考」特展策展單位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介紹展出意義。(歸鴻亭攝影)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策劃承辦的「文學摩登—臺北文青生活考」特展,今日起至3月31日於中山堂光復廳開展,邀請各世代「文青」親身體驗自己是不是真「文青」。
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表示,近兩、三年,「文青」成了時髦字眼,更是非常夯的名詞,這次展覽以解嚴前後為分際,每10年為一個時期,透過舊時文物,述說每一世代的「文青」故事,展品包括300餘件從戰後初期的反共文學、文藝函授學校,到1960、70年代美式文化、校園民歌、實驗劇場,乃至解嚴後的學運世代、多元文化等,各世代所參與、創造的「文青」生活史一一呈現。
|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文青」,踏進展場宛如墜入時光隧道。(歸鴻亭攝影) |
四、五年級包括詩人向陽手拿《華岡詩刊》,還親自拿起針筆刻鋼板油印重溫當年的出版方式、作家郭強生秀出80年代的報紙副刊、導演鴻鴻秀出珍藏的「實驗劇展」節目冊,以及六年級的年輕教授楊佳嫺、陳徵蔚等,也都和伴隨他們成長、有著特別情感記憶的紀念物一起亮相,重溫那段青春美好的「文青」歲月。
展場中並可感受到各種時代的文化氛圍,「文青」定義隨著不同世代的演變流程。1969年考上大學的作家王岫回憶,60、70年代大學錄取率低,大學生算是社會菁英,走在大學校園裡,洋裝書一抱在手上,就似乎是天之驕子,社會也會以「文藝青年」稱呼大學生。五年級作家楊照與當時的文藝青年,80年代留連於國際學舍體育館(現今大安森林公園裡)書展,讀著臺灣各出版社的中文書籍。90年代初的金馬國際影展,讓投身兒童文學的謝鴻文與其他六年級的文藝青年們,把長春戲院及樓下的麥當勞當成他們談文說藝的「明星咖啡屋」。
策展單位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指出,「文青」定義隨著不同世代演變,踏進展場宛如墜入時光隧道,還有文青指數大考驗,考考自己是不是真「文青」;展出期間每週六安排座談,週六、日有導覽,並開放團體預約平日導覽,,展出期間每週六安排座談,週六、日有導覽,並開放團體預約平日導覽。
|
展場中並可感受到各種時代的文化氛圍,重溫不同世代青春美好的「文青」歲月。(歸鴻亭攝影) |
策劃這項特展的詩人鴻鴻則談到,定義文「青」非關年紀,而是一種懷舊狀態,展覽展出不同世代作家們的回憶摘文,呈現不同年代的「文青」潮流。
這項懷舊的特展除展出各時代的文青故事外,也推出「台北文學作品」主題小書展、「獨立書店店主人/店長的文學偶像」書店聯合特展、「鉛字與陶板詩創作」,以及「台北文學作品朗讀」等閱讀推廣及DIY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