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銷城市再一樁 "艋舺"讓華西街變浪漫
新網記者劉黛儷台北特稿
2010/2/9 下午 08:23:36 / 演藝動態
「如果《海角七號》是2008年台灣人共同的傳奇,希望《艋舺》將會是2010年台灣人共同的回憶!」一句話道盡導演鈕承澤對《艋舺》所寄予的厚望。
 |
郝龍斌肯定《艋舺》帶動萬華地區觀光效益。(劉黛儷攝影) |
事實上,《艋舺》上映四天來票房勢如破竹衝破7500萬,劇中台詞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最新口頭禪。挾帶這股氣勢,鈕承澤的美夢應不難成真。
今天台北市長郝龍斌、副市長李永萍、《艋舺》導演鈕承澤、監製李烈,齊聚於《艋舺》當中角頭老大「Geta」的老厝,仿效劇中設宴方式推銷萬華美食,行銷手法再出奇招。
《艋舺》的成功除了題材本身的吸引力,各方更無異議歸功於一波波所謂的「好萊塢式行銷」。《艋舺》在確定開拍之時便為電影的宣傳布局,劇組不斷上電視、廣播積極曝光,並先行推出偶像周邊商品,在電影上映前夕至國際書展舉行簽書會炒熱聲勢,接著在話題到達最高峰時,堂堂舉行一場規模不亞於金馬獎的電影首映會。如此宣傳手法在台灣影史上可謂前所未見。
官方的支持也是推波助瀾的一環。有了《痞子英雄》帶動高雄市觀光熱潮的成功經驗,台北市深知扶持影像產業,利用其進行「城市行銷」的策略勢在必行。《艋舺》可謂在對的時間點開拍,得到官方的厚愛。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協助《艋舺》封街拍攝,確保影像品質;為《艋舺》打造高規格記者會,成功壯大電影聲勢。
 |
(右起)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艋舺》導演鈕承澤、台北市長郝龍斌,重現電影場景大啖萬華美食。(劉黛儷攝影) |
鈕承澤承認,《艋舺》確實很幸運,有公權力的協助,得以克服許許多多技術上的困難。也許是近年「國片熱」凝聚出一股台灣精神,鈕承澤表示觀察到官員對民間的感受有較已往快速、敏銳的反應。《艋舺》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下造就出的新寵。
老城區萬華,也因《艋舺》重新受到關注的眼光,萬華區區長王鴻裕更被郝龍斌戲稱「全台灣最出名的區長」。只是這樣的走向,不免讓人想起當初寧靜的山城「九份」,在侯孝賢一片《悲情城市》後,轉型為極度商業化的觀光地區。有《艋舺》包裝的艋舺,會不會步上後塵?對此,鈕承澤倒表示樂見其成,他說,九份轉型為觀光區,對當地沒落的礦業是正向的力量,他認為「並無不可」。況且萬華本身就是個充滿活力的地區,鈕承澤相信《艋舺》對萬華的發展有正面的帶動。
李烈則坦言,當初因封街拍攝,引起不少商家反彈,而現在那些店家紛紛表示,託《艋舺》之福,生意好上過去十倍!不少萬華美食,包括「兩喜號魷魚羹」、「周記肉粥」、「青草巷青草茶」等,都順勢搭上《艋舺》熱潮而人氣翻漲。
官方扶持影視產業,影視產業回饋城市觀光效益。「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目前《艋舺》是成功做到了。而把時間拉遠拉長,《艋舺》會在台灣電影史上留下何種意義,在台灣人心中留下何種記憶,就待時間慢慢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