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活化榜樣 陳國慈認養台北故事館10周年
新網記者劉詩婷台北特稿
2013/4/13 下午 07:10:41 / 民俗古蹟
台北故事館今日下午舉行開館10週年活動,並舉辦「賀卡的故事」特展,總統馬英九、台北市長郝龍斌、文化部長龍應台、台北故事館顧問張忠謀、林懷民、漢寶德、夏鑄九等都出席道賀。
 |
出身香港的陳國慈把只有80坪大小的故事館經營得有聲有色。(歸鴻亭攝影) |
位於圓山基隆河畔的台北故事館是晚清茶商陳朝駿於1913年起造的英國都鐸式風格洋樓,經多次轉變,曾是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住宅,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原名圓山故莊,陳國慈2002年由律師工作退休後,翌年以個人身分認養,並改名為台北故事館,10年來共贊助近5,000萬元做為古蹟活化的經費。
台北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表示,2002年她結束34年的法律工作,當時台北市政府推動古蹟活化再利用,龍應台邀請民間加入,2003年她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當時定位為推廣古蹟再利用的代言人,以介紹台灣生活文化為主軸的迷你型博物館,讓民眾可接觸台灣百年的文化生活。陳國慈指出,當時龍應台聽到她的想法,認為這裡就是一個故事館,也讓台北故事館因而得名。
她說,老房子是大家共同的記憶,大家有義務要保護、珍惜它。陳國慈把只有80坪大小的故事館定位為迷你型博物館,10年來總計舉辦了26檔專題展、500多場藝文活動,有250萬人參觀,希望讓參觀者能親近古蹟、了解百年來的台灣生活文化。
 |
總統馬英九推崇台北故事館是古蹟活化的好榜樣。(歸鴻亭攝影) |
出身香港的陳國慈說,她在台灣已經住了3、40年,台灣也早已是她的家。她表示:「這麼一個快30歲才來到台灣的人,怎麼會認養台灣的古蹟呢?其實我在台灣生活了3、40年,我的兩個小孩都是在台灣生長的,台灣老早就成為我的家。我今天只不過是認養一棟台灣的古蹟,可是台灣卻認養了我。」
總統馬英九除表彰陳國慈的貢獻,希望國內其他社教機構也能前來取經,以發揮相同效果。他說,根據文化部統計,全台目前共有768處古蹟,其中又以台北市最多,共有151處,而8年市長任內,他即推動約21處的古蹟活化工作,不僅增加台北市民假日遊玩去處,同時亦彰顯市府對歷史之重視;此外,市府為保護老樹,亦特別訂定《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以凸顯我們對生命的尊重,這些均是正面的發展,亦是留給後世子孫重要的資產。
郝龍斌則指出,10年前在前市長馬總統及前文化局長龍應台的努力下,替台北市保留下這座傳家寶,交給陳國慈經營,如今10年過去了,台北故事館成為市民非常喜愛的去處,在花博時期更創造了100萬的參觀人潮,成為國內、外參訪者印象深刻的景點,台北故事館十年有成,但他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台北故事館會繼續帶來更多輝煌的成就。
龍應台則表示,當年她將中山北路沿線的寶藏巖、紫藤廬、舊市府大樓(今當代藝術館)、台北之家和台北故事館稱為台北市的「珍珠軸線」,並且在文化局長任內修復了22座古蹟,此條軸線上的台北之家和故事館如今都已成為台北的文化地標。
 |
台北故事館今日下午舉行開館10週年活動,冠蓋雲集。(歸鴻亭攝影) |
她也表示,政府必須要有魄力、更需要想像力,才能讓古蹟活化出來,同時也需要民間資源的投入;龍應台舉台北之家為例,如果沒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熱心支持,投入6千萬元整修,台北之家到現在可能都還被當成鬼屋;顯示許多民間的力量都能做得比政府更好,她更相信古蹟活化、以文化作為城市的招牌確實是應該做的。
台北故事館為配合10週年慶,即日起至8月25日推出「賀卡的故事」特展,近千張百年前到現代的賀卡,文字語言多達15個國家,可以一次欣賞到各國特殊節慶、風俗,例如印度的「兄弟姊妹節」、俄羅斯的「男人節」,特展中還有比全版報紙更大張的立體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