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團隊開發1小時內病毒基因解碼 可加快疫苗研發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5/7 下午 03:10:32 / 科技新知
國立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結合蛋白質電晶體與生物科技平台,今日發表第3代基因體解碼技術,成功開發更快速、更精準、更經濟的單分子基因解碼技術,有效縮短基因定序時程,並且提高正確率。
|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黃國華說明第3代基因體解碼技術的功效。(歸鴻亭攝影) |
交大材料系教授黃國華和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昱勳,研發出第三代的DNA定序技術,利用DNA聚合酶連接在在交大全球獨創的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上,透過即時電導訊號,快速定序,過去檢測方式較不敏感,常需取樣較多細胞,現在只要1個病毒細胞就可進行檢測,並不需要使用傳統外加的螢光染料,錯誤率幾乎是零。透過個體基因比對差異,能預測疾病和檢驗,將有助於開發疫苗新藥。
黃國華說,基因是決定生物遺傳特徵的基本單位,DNA由G、A、T、C四種核酸鹼基排序形成,過去要判讀病毒DNA聚合酶通常會加入螢光,且需耗費1天以上時間,成本約5,000美元,這項技術應用在醫療領域上,把基因定序時間從1天縮短為1小時,價格從5,000美金降到500美金,對於人類各項疾病解密有莫大助益可幫助H7N9等流感病毒基因定序,即早開發新藥與疫苗。
|
國立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結合蛋白質電晶體與生物科技平台,成功開發更快速、更精準、更經濟的單分子基因解碼技術。(歸鴻亭攝影) |
他表示,人類基因定序計畫費時數十年,終於在2005年第1次完整解碼人類生命藍圖,但依然有速度慢、花費高的缺點,而全球基因定序商機龐大,從2000年到現在,每年成長1成,有2,000億台幣的市場,產值驚人。目前這套單分子蛋白質電晶體定序平台已申請專利,未來將結合製程與資訊研究,可透過個體基因比對差異,預測疾病與檢驗,希望讓疾病診斷更加精確。
交大校長吳妍華表示,這項研發成果已刊載於5月份的《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國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