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翠推默劇新作"浮生" 以肉體殘缺角色詮釋完美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5/15 下午 08:54:23 / 文化藝術
曾與法國默劇家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一起工作的孫麗翠,回台近12年致力推展默劇,5月17至1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新作《浮生》(Lagan)。
 |
上默劇劇團藝術總監的孫麗翠這次的新作《浮生》,嘗試以詩意的默劇手法,探究人際之間那份隱藏在深處的美好真誠。(歸鴻亭攝影) |
父母都是傳統戲劇戲迷的孫麗翠,1980年國立藝專影劇科完成學業後赴歐深造,旅居德國、義大利、法國、英國,1991年返台返台後從事默劇推廣,999年成立上默劇團,專程從行、住、坐、臥、飲食、農耕、制衣的生活中實踐劇場工作與生命主體。她說,堅持用默劇簡約純粹的形式演出作品,默劇是呈現人類感情最高深處的無言境界,把語言藏在身體動作裡面,雖然全劇完全沒有台詞,但這裡面隱藏了很多故事。
擔任上默劇劇團藝術總監的孫麗翠這次的新作《浮生》,孫麗翠說,是嘗試以詩意的默劇手法,探究人際之間那份隱藏在深處的美好真誠。劇中有位失去了記憶的老婦,有單親家庭中的父子,還有同志與腦性痲痹的女子,在現場音樂家的演奏襯和下,他們無語卻將故事透過肢體語言充分表現哭泣、憤怒、無奈,最終仍然尋得溫暖與和諧。
 |
孫麗翠新作《浮生》選用各類有肉體殘缺的角色做為故事主軸,就是想凸顯「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只不過這些人是外在肢體的不完美,但他們的內心卻十分富足、單純。(歸鴻亭攝影) |
孫麗翠說,《浮生》裡編入很多角色,他們生存在這世界,儘管肉體扭曲、心智失焦,卻因為愛而得到最大和諧,所以選用各類有肉體殘缺的角色做為故事主軸,就是想凸顯「每個人都有不完美」,只不過這些人是外在肢體的不完美,但他們的內心卻十分富足、單純。
她強調,默劇表面上看來同時擁有話劇和舞蹈的基本狀態,但絕不只是一種介於這兩者間的表演方式;藉由不同人物角色的觀世眼,及縱橫於浮世的生命經驗,她企圖想從不同面向去探究,怎麼樣的「人」才是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