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舞蹈家勅使川原三郎4度來台 新舞臺演出"鏡×樂"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5/16 下午 07:56:51 / 文化藝術
日本當代舞蹈家勅使川原三郎第4度來台,今日起一連3天在新舞臺演出在歐洲評價不錯的作品《鏡×樂》。
 |
日本當代舞蹈家勅使川原三郎在《鏡×樂》的舞姿。(歸鴻亭攝影) |
新舞臺的「新舞風」系列節目邁入第13年,藝術總監林懷民對勅使川原三郎的作品,認為是必須眼見為憑的創作,吸引人的不只是他的編舞語彙,也包括如氣機導引般流暢的肢體展現,精密地表達人與空間的關係。
林懷民說,1953年出生的勅使川原三郎,本來學習雕塑、從事塑膠裝置創作,最後跨足舞蹈,在1985年成立「渡烏舞團」(Karas),以舞者與編舞家身份活躍舞壇。
勅使川原三郎表示,這次的作品《鏡×樂》主題就是「音樂」跟「鏡子」,創作的出發點是利用各式各樣的音樂,特別是歐洲的巴洛克音樂,看音樂與身體能產生何種關係。
 |
《鏡×樂》採用巴洛克音樂,配合如氣機導引般流暢的肢體展現,精密地表達人與空間的關係。。(歸鴻亭攝影) |
對於為何採用巴洛克音樂,勅使川原三郎解釋是在巴洛克的音樂裡注意到的是「旋律」,因為巴洛克的旋律非常反覆並以層層的結構堆疊。這種音樂與其說是訴諸一種視覺印象,倒不如說是訴諸身體的感覺的一種音樂樣式。所以對他而言,在感覺音樂的時候並非以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身體的感覺企圖與音樂交流。
勅使川原三郎強調,音樂是一個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而鏡子雖然表面上眼睛看得到,但它照映的其實是與現實相反的東西,且鏡子另一端是什麼我們也無從得之;因此相信眼睛所見的鏡子裡的東西,那只是表面上的,另一方面,音樂雖然眼睛看不見,卻可以直接在人心裡產生作用與感動,因此把這兩者放在一起思考,產生了這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