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糖廍.藝游社區" 藝術結合社區同溯地方記憶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5/18 下午 07:11:27 / 文化藝術
今日是「台北市國際博物館日」,萬華區糖廍文化園區因應這次的活動辦理「走進糖廍.藝游社區」活動,著眼在藝術家與社區的共同參與,並透過辦理工作坊的模式,在一次次的課程中,揭開社區歷史的神秘面紗,和共同塑造園區未來發展方向。
 |
郭慧禪的「甜蜜蜜」透露了更多對萬華區未來的展望。(歸鴻亭攝影) |
這次展區可分A、B兩倉,A倉由兩位藝術家結合社區大學學員作品共同展出,策展人張美陵認為,藝術作品應該結合社區互動、公共討論,才能展顯重要的意義。藝術家之一的鐘易廷表示,「關於甜的記憶」為了能完整地將老照片和老故事串連起來,辦理了5次的工作坊,收集並且以氫版再製糖廍生活的老照片,透過與當地耆老訪談之中,逐一製做成錄像、老照片作品。郭慧禪的「甜蜜蜜」則透露了更多對萬華區未來的展望,她結合了社區的參與,由社區學員動手捏製的黏土行偶,與電腦後製而成的動畫偶兩相對照,可使資源相互補充,也易讓人一目了然。
此外,在B展區戶外月台的部分,社區規畫建築師團隊陳德君與蔡明穎認為,為了打開議題的參與層面,從今年的1月到3月間,利用3次不同切入角度的工作坊,分為「沿鐵支路走來」溯源、「糖廍文化月台」設計、「在糖廍月台上」扮戲,由淺至深、漸進式地帶領民眾,一同勾勒出月台在地理上與歷史上的脈絡、以及未來園區空間動線發展的想像。
 |
觀眾可以藉由過去街區的對照來回憶地方歷史記憶。(范詩敏攝影) |
接折再將工作坊的觸角延伸到網路上,在萬華社區大學的官方網站上,以網路票選「糖廍月台的新角色」活動,和社會大眾、社區民眾共同形塑糖廍月台的新定位,包含:A遊戲-扮演-創造;B參與-社區-平台;C記憶-口述-保存;D歷史-地理-考證;E生態-環境-設計;F教育-傳承-解脫;G休閒-生活-使用,票選活動將統計出前3項定位,做為未來月台展示規劃設計的目標方針。
今天的活動在短短的兩小時內,以藝術融入社區、園區闖關集章的活動,展現萬華區在地的社區活力與地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