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清末民初 "烽火山河"特展呈現中國百年動盪歷史
新網記者劉詩婷台北特稿
2013/6/6 下午 05:43:56 / 經史子集
從清朝名臣曾國藩的《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至《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應接受之條款手稿》、國父孫中山手訂國旗暨中華革命黨誓約書等清末約200件、民初約100件的文稿遺物,了解先賢所追求的國家理想,抑或是去反思中國失敗的原因,在無聲的文字中,感受到文人志士的胸懷與意氣。
|
「烽火山河─求仁赴義、救亡圖存」展覽提供人宋緒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幕式致詞。(劉詩婷攝影) |
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出「烽火山河─求仁赴義、救亡圖存」展覽,以人與事為界,分為「外夷與志士」、「建國與抗戰」兩大部分,呈現民國前後精闢的相關歷史且藉由說明與圖版、照片的輔助,將鮮明體現此段時間中人物、生活環境與思潮。
最初始、核心的想法,是把被文革破壞殆盡的中華文物重新整理,藉由出版書籍或展覽的呈現,留給世人當作研讀歷史的參考文物的提供人宋緒康表示,此展初展是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加上這些在小學、中學未提及的重要歷史,以及關心這些「舊東西」的人並不多,在現今社會更非主流,因此他希望藉由他的展覽、他的書,點點滴滴累積後發揮一些小小的力量,讓觀眾更信任歷史。這次較香港展出更加完整,他說,「這次將時代拉到1839到1946年。」
主流歷史把清末描述為腐敗落後,洋人總是野心勃勃,帝國主義侵略,滿清遺民則等同頑固份子,但宋緒康不認同這種非黑即白,成王敗寇的單一史觀,他指出,晚清是西方勢力和思潮強勢進入中國的年代,中國人面對著無比巨大的矛盾和挑戰,所以必須以多元立體的角度才能客觀審視歷史,汲取教訓。這次展覽涉及的人物,大多已被俗世所淡忘,不少還被視為下場慘淡的失敗者,但他們的際遇,折射出當今社會久違了的氣節與風骨,信念與追求,這些正是推動民族復興的根本力量。
|
宋緒康與展出的文物照片合影。(劉詩婷攝影) |
史博館承辦人蔡耀慶表示,此展覽未必只是睹物思情,而是透過文獻去重新理解對抗戰的思想,像是透過文獻可以知道蔣介石的想法,知道他如何與其他國家交涉。他更特別強調,以史博館的角度,實際的文獻,是可以自己去理解的,原本感到較模糊的歷史也會因此較清晰,自己去深入了解後,觀眾從自己口中說出的故事,可能比他們更精彩。
「外夷與志士」敘述民國成立之前有功於政治及文化的外族思想學人,並歷數從政治圖救中國的志士,如李鴻章、曾紀澤等人,還有以文化學術救國者如俞樾、嚴復等人的相關文獻,包括信箋、古籍、書畫、文物等。
「建國與抗戰」則聚焦民國成立之際到抗戰時期的變革,內容涉及革命元老,孫中山、陳少白、胡漢民、戴季陶等人,以及歷史文物,如陸徵祥與王正廷於法國凡爾賽和議拒簽日自題肖像,討袁成功後唐繼堯之紀念圖章,日本侵華濟南慘案原稿資料等。
當中除了知名度較高的李鴻章、張之洞、梁啟超、曾紀澤,還包括不太為人熟悉的學者,如俞樾、李慈銘、繆荃孫、葉德輝等,對中國社會有重大貢獻的洋人,如理雅各、蒲安臣、丁韙良、戈登等,以及矢志守護文化道統的清末遺民如梁鼎芬、梁濟、陳三立等。
《烽火山河─求仁赴義、救亡圖存》即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2樓201、202、203展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