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表演藝術下鄉 "傳藝鄉見歡"與地方特色文化激盪
新網記者劉詩婷台北特稿
2013/6/10 下午 06:42:51 / 文化藝術
在台灣國樂團以大鑼敲響演出,國光劇團以探子武戲身段及逗趣對白串場的「傳藝鄉見歡」今日舉行啟動儀式。
 |
自左至右為傳藝中心副主任陳兆虎、文化部主任秘書蔡湘、文化部文資司副司長黃素絹為「傳藝鄉見歡」舉行啟動儀式。(劉詩婷攝影) |
文化部主秘蔡湘表示,該部推動「傳藝鄉見歡」,下鄉longstay,暫別台北,傳統藝術下鄉去。6月至11月將橫跨5個月,台灣豫劇團、國光劇團與台灣國樂團將分別前往高屏、花東與南投,駐點數個月不等,在當地地方文化館表演精華版的戲曲、舞蹈與音樂,並舉辦講座與工作坊,豫劇名角王海玲、京劇演員朱陸豪等人將在地方開講。
蔡湘透露,以前文建會時代已媒合某些藝術團體到地方表演,但傳統藝術仍未落實到地方,這次傳藝中心3個團隊傾巢而出,不光只是表演,透過講座、工作坊,更活絡地方文化館;未來更期盼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如雲林布袋戲、宜蘭歌仔戲、嘉義管樂節等傳統戲曲、藝術等,都能繼續傳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陳兆虎也表示,以往受限於經費,傳統表演團體人數多,從台北拉到南部開銷大,但文化部補助經費,表演團體也精選出戲曲片段,解決地方場館不夠大的難題。他舉例,像是京劇《三岔口》著重唱功,兩個人、一張桌子就可以表演,傳統戲曲可以精緻大戲也可以簡單小戲呈現。就算觀眾只有幾十個人,同樣能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力量。
 |
蔡湘與臺灣豫劇團、金鷹閣、台灣國樂團在「傳藝鄉見歡」啟動記者會一同表演。(劉詩婷攝影) |
首先開跑的活動,是台灣豫劇團自6月16日起所舉辦的「傳統戲曲觔斗雲」活動,與高雄市旗山文化園區、鳳山地方文化館,以及屏東縣戲曲故事館合作,以傳統戲曲及偶戲為主軸,在周末安排演出、戲曲體驗坊及戲曲美學講座等。
後續接棒則是由國光劇團自7月19日以「京*采花東」活動,在花蓮縣松園別館及台東兒童故事館等4處,以音樂、舞蹈、戲劇為主題的周末活動。再由台灣國樂團自10月4日,到南投縣的竹山鎮地方文化館及集集地方文化館,舉辦長達1個月的國樂研習營,研習樂器以胡琴與笛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