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初衷活出自我 詩意畫家戴武光"養拙"反璞歸真
新網記者范詩敏桃園中壢特稿
2013/6/15 下午 08:26:22 / 文化藝術
遠離都會的繁華與塵囂,駐足在「養拙廬」主人門前,顯然畫家必定別具一番作風。
 |
水墨畫家戴武光認為40歲以前,決心當一名畫家,但40歲以後,決定活出自我。(歸鴻亭攝影) |
果然,廬主人戴武光說,我40歲以前,決心當一名畫家,但40歲以後,決定活出自我。就這樣,遠離世俗名利,功力眼光之後,卻重拾創作的絕對自由。繪畫的創作過程,從追求精妙的技法,到樸拙的境界,是一條層層精煉的歷程,所以「養拙」可謂反璞歸真、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過程。
戴武光的水墨個展,將於10月23日至11月10日在桃園縣文化局開展。這次的展出,即將以大屏幅的壯麗寫意山水「假以大塊,屢創新意」,以及典雅精秀的工筆花鳥「不忘根本,古今去來」作為系列展,且最大畫幅將達900公分長、150公分高,最小畫幅則僅寬2公分,顯現畫家展現多元創作風貌的企圖心以及風骨。
 |
戴武光表示,畫畫要如兒童般,為了樂趣而畫。(歸鴻亭攝影) |
他家裡的書櫃,也陳列小孫子畫的童稚作品,他表示,畫畫要如兒童般,為了樂趣而畫。因此他認為,畫畫應當一本初衷,將所有內在感動全然灌注在一張作品裡,並秉持淡然無所求的態度。有人認為戴武光的作品有樸實之味,除了畫家本身已從物境之中的超然而出外,也來自自幼的農村經驗,他的農村景象往往注重寫神而輕寫形,因此看似樸實卻不流於庸俗。
戴武光畫水墨,巧妙融合中西觀念與技法,有非常堅實的結構性,往往在他的作品裡,可窺見元素與元素之間的拉扯,空間與空間之間相和相破,繼而產生的無窮張力。
他認為,這種「矛盾」的精神,才能賦予畫面鮮活的生命力。同為國畫家江明賢的7年同學,戴武光說,當年師範大學的教育注重全方位的美感涵養,除了書法、水墨的國畫基本功外,也注重素描、水彩、油畫的西畫訓練,除此之外,也兼容學理知識的培育,因此,師大出來的畫家都能開創自己截然不同的風格。
 |
戴武光與今秋將展出的尼加拉瓜瀑布鉅幅作品。(歸鴻亭攝影) |
戴武光的作品悠游於藝,風格十分多變,他說,他受過嚴謹的西畫訓練,結合書法的線性、西方的構圖、墨韻的趣味、以及詩詞的境界,故能夠兼容氣度恢弘的寫意山水,一方面又能兼工精細花鳥。
1943年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的戴武光,畢業於省立台北師範藝術師範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曾於喻仲林門下學習工筆花鳥,又受教於林玉山、黃君璧、吳詠香、張德文、李澤藩、馬白水、陳銀輝、李石樵、陳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