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貿易協議出賣醫療核心能力 恐台灣全民健保不保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6/27 下午 12:25:25 / 兩岸關係
兩岸兩會於6月21日在上海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台灣對大陸開放64項產業,對岸服務業可來台設點。
 |
立委陳節如、劉建國針對兩岸兩會簽訂服務貿易協議,陸資醫院恐有「吃台灣健保、吸台灣人才、利大陸醫療」效益,提出質疑。(歸鴻亭攝影) |
立委陳節如、劉建國今日上午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其中涉及開放自然人來台,與開放項目第8項「健康與社會服務業」中允許陸資來台以合資形式設立醫院,資金並無設限,並且同意陸資醫院可有3分之2大陸及非醫事人力董事席次,恐涉使全民健保「不保」,陸資醫院恐有「吃台灣健保、吸台灣人才、利大陸醫療」效益,提出質疑。
陳節如表示,中國大陸白領人士以專業活動名目在台居留滿6個月以上後,可以第6類身分投保健保,自付60%保費,政府付40%,但他們應以職業身分投保,不應由台灣人民為他們付健保費。
劉建國則指出,台灣並不缺醫院,相較於大陸的醫療優勢,除了醫學教育與醫療品質之外,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便是健保與醫院的管理制度與人才,並非資金,服貿協議讓大陸人士與非醫事人力可以全面掌握醫院,資金創造市場,衝擊醫療自主性,將加速醫療的商品化與市場化,台灣人自費比率恐將提高極多。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後,等於為大陸人民打開健保門戶,每月只需繳749元即可納保,呼籲當局懸崖勒馬,以免發生「服貿熱熱簽 健保快快倒」的危機。
滕西華說,陸資合資在台之財團法人醫院,不需另行新建,只需買下或投資台灣現行中小型財團法人醫院,表面是合資,但資金比例卻無設限,可以是1%入股,也能是99%合資,除了取得至少3分之1董事席次外,更可利用台灣穩定的健保制度與優秀的醫療人才的,密切、正式、不避諱的為大陸提供醫事訓練與服務,以台灣優秀的名醫訓練大陸的醫生,將台灣的醫療及醫管人才從醫院體系掏空,服貿協議架構之下,連同會計師都可以專業人士名義,一併來台進行帳務管理,陸資醫院就能夠「拿台灣健保的錢、用台灣醫療的人才,去發展大陸的醫療產業」,嚴重以資金為名,實則政府帶頭出賣台灣醫療核心能力。
 |
立委與民團呼籲馬政府,勿以開放投資之名,行出賣台灣之實。(歸鴻亭攝影) |
依據入出國及移民署資料顯示,96年至98年3年間大陸人士入境分析,以經貿、投資、產業交流等名義來台者約18萬人,98年更超越96年與97年的總和,人數成長率210%,扣除以觀光名義入境之陸客,經貿名義約佔總來台陸客數26%人口,服貿協議更開放專業人士得以自然人名義來台,且初次停留期間為3年,得無限制申請延長,而每一位專業人士皆可根據兩岸相關法規申請配偶與子女來台,除親等限制外,並無人數管制,這些「服貿新貴」恐成為健保「新客戶」。只要20萬美元,便可「合資」台灣醫院,達270萬美元,就可以至少45人來台持有長期簽證的協議,目前大陸人士來台,除陸籍配偶與依親團聚者外,皆以第6類身分納保,現行政府每人每月補助40%保費(目前是500元),納保適格性令人擔憂。大陸專業人士來台之納保性屢遭詬病,因二代健保未能廢除6類14目,因此政府長期以來容許以投資經營、學術交流、產業交流等名義來台之大陸人士,與台灣失業人口一樣,在第6類納保,損及納保公平性。
立委與民團呼籲馬政府,勿以開放投資之名,行出賣台灣之實;服貿協議牽涉76%GDP,衝擊數十項台灣產業核心能力,不應一意孤行。健保是台灣重要的資產,台灣醫療正面臨崩壞、人力過勞、品質下降、商品化嚴重等危機,此時我們需要的不是陸資,我們需要的是政府改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