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台仍以標案形式存在 盼政府重視定位問題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6/29 下午 05:48:58 / 新聞媒體
台灣客家智庫理事長曾年有今天說,外界一直認為客家電視台是公共廣播電視集團一分子;實際上客家電視台未納入公共電視法,至今仍以指定標案形式存在,由客家委員會編列預算,委託公共電視辦理,顯然「妾身未明」,盼政府重視定位問題。
 |
左為台灣客家智庫理事長曾年有說,客家電視至今仍以指定標案形式存在,盼政府重視定位問題。中為台灣客家聯盟秘書長劉慧真表示,客台受限於政府每年預算編列僵化,難有作為。右為台灣客家智庫執行長劉介修認為,客台的成立反而更加限縮客語節目及客家議題與跨族群的交流。(范詩敏攝影) |
客家電視台前執行長陳板說,公視董事會當中有客家電視諮議委員會管理客家電視,但這個委員會因之前公視董事會難產,從2011年以來至今3年未運作。現在的客台宛如「向張三拿錢、被李四包養」,整體制度面不完備,沒有開創性,更無從談及未來展望。
客家電視台創台籌備小組召集人楊長鎮直接點名文化部長龍應台失職,6月25日剛選出的公視董事所組成的第五屆17位董事中,卻沒有一位具客籍或對客家文化事務有所參與的董事,漠視客家族群的需求。此外,根據「客台諮議委員會設置辦法」第2條,公視董事應推舉客家籍董事擔任諮委會召集人,因此,如不加提客家代表董事,客台監督機制仍繼續擺爛。
台灣客家聯盟秘書長劉慧真表示,由於客台每年靠客委會補助約4億元,受限於政府每年預算編列僵化,無法提出自主性、長期性或具突破性的計畫,難有作為,不但自製節目比率低,為了符合政府核銷程序,經費更是無法彈性運用。甚至在建國一百年時,還為了配合政府政策,硬是要擠出經費製作,如果希望更有自主性、長期性或者具突破性的規劃,在法律與預算有更大的空間。
 |
左為客家電視台前執行長陳板說,現在的客台宛如「向張三拿錢、被李四包養」,整體制度面不完備,沒有開創性,更無從談及未來展望。中為客家電視台創台籌備小組召集人楊長鎮直接點名龍應台部長失職,漠視客家族群的需求。右為台灣客社副社長,也是客家運動前輩黃永達表示,不論在一般收視戶及客庄觀眾的觸達率,都有下降的現象,顯示未來將有可能走向愈來愈沒有人看的窘境。(范詩敏攝影) |
小英教育基金會社會力發展中心主任、客家電視台創台籌備小組召集人楊長鎮說,公視第5屆董事會好不容易成立,其中卻沒有客籍董事,不僅違反公視法「選董事應顧及性別及族群之代表性」規定,也令人更擔憂未來客台發展。行政院及朝野立委提出的公共電視法修法已在立法院待審查,究竟客台要修法成為公廣集團一分子、或獨立出來,需要更多討論與評估。
台灣客社副社長,也是客家運動前輩黃永達表示,由於客家電視台肩負著政府推廣客家文化的公共服務性質,因此自2010年之後排除了具商業性質的收視率調查,而採以觸達率作為績效指標。然而這項指標卻未有穩定成長,甚至不論在一般收視戶及客庄觀眾的觸達率,都有下降的現象,顯示客家電視台在難以突破現狀運作下,未來將有可能走向愈來愈沒有人看的窘境。
台灣客家智庫執行長劉介修表示, 2003年客台成立後,客家節目全都放置於客台內播放,只有零星由客委會補助的節目,如「來怡客」等才有機會在主流媒體播出,形成客家節目只存在在17台,客台的成立,反而更加限縮客語節目及客家議題與跨族群的交流。而依照公視2011年度報告,公視播映時數共計8,455小時,若依服務對象分類,客家與原住民各節目僅有75小時、74小時,僅佔0.887%左右。
此外,日本的公視NHK經費有1,800億,韓國的KBS有300億,台灣的公共電視有9億,加上募款共有13億,而客台僅只有4億,甚至還逐年遞減,馬政府的客家經費倍增,卻根本沒有挹注在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