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文化的生態思考-文化部危機解密論壇之五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7/16 下午 07:23:43 / 文化藝術
文化元年基金會的「文化部危機解密論壇」,今日下午以「天秤或槓桿:產業與文化的生態思考-以音樂與電影為例」為題,針對產業發展與文化保存的議題進行論述。
 |
左為The Wall這牆藝文展演空間執行長傅鉛文表示,現今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就是政府想積極扶持,卻又因不瞭解市場邏輯。右為導演鍾權認為文創產業的未來就在中國,台灣的眼界應放大一點。(范詩敏攝影) |
這場邀請各電影與音樂產業的工作者,一同討論台灣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指出除了微觀的國內政策的改進,面對海外協議與交流該如何制定更宏觀、長遠的計畫,讓文化不被打壓,都是政府應積極面對的問題。
聲動樂團團長謝韻雅以歐洲為例指出,英國政府補助的是潛在創意人,台灣文創的補助對象,卻是以資本家為基礎的投資者與大型企業體,文創其實已經變成文化創傷,政府不應以產值來判斷文化的價值。
謝韻雅說,當藝術家公演時,在媒體不報導、政府補助不足的情況下,卻要與流行競爭,面對票房壓力和高額場地費,十分不合理。
《賽德克‧巴萊》製片、律師詹婷怡表示,當大家談到國際貿易談判,有人說不要怕、台灣在哪些方面有利;不過,她認為這是一種「義和團的心態」。
 |
左為《賽德克‧巴萊》製片、律師詹婷怡表示,政府應該好好利用國際上的合法權利,作為談判的武器。右為聲動樂團團長謝韻雅指出,文創其實已經變成文化創傷,政府不應以產值來判斷文化的價值。(范詩敏攝影) |
詹婷怡提到,電影是個早年就被放上全球經濟體系談判桌的產業,政府應該好好利用國際上的合法權利,作為談判的武器。她從2000年簽署的WTO貿易協定,談到即將簽署的服貿協定,點出在國際談判的條件中,我國皆沒有「文化免議」、「文化優先」的概念。反觀中國,在電影事業條款中不但有放映配額限制,且要求所有進口影片須經官方統一審核才准登陸。政府若不積極作為,未來恐將喪失文化多樣性、民眾自我意志及自由創作的空間。
導演鍾權說,其實台灣和中國並沒有所謂「兩岸」的概念,因為兩岸的人口,包括市場等概念是處於不對等的狀態,但是政府卻以對等的態度來面對。他表示,台灣創作者不要妄自菲薄,台灣具有與中國完全不一樣的特色,即使是李安也無法複製上一個成功的經驗,這就是文化。鍾權也建議,文創產業的未來就在中國,台灣學生要擁有這樣的野心,眼界應放大一點。
The Wall這牆藝文展演空間執行長傅鉛文則表示,現今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國內獨立音樂常被視為文化次等公民,政府想積極扶持,卻又因不瞭解市場邏輯而傷害了早已建立好的文化現象。政府提供價格低廉的土地,讓大規模的企業進入文創產業結構,破壞原先的產業生態。
傅鉛文說,不論是livehouse、練團室,各地都有一定的生態,政府過多的介入反而讓文化本身失去多元樣貌。他建議文化部,如果民間可利用現有的資源來營業,政府就不應該提供太多資源,否則干涉太多,會改變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