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動物的問題?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8/31 下午 09:21:56 / 經史子集
狂犬病的風聲不斷蔓延,究竟這只是一時的議題,還是值得長期努力的問題?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李美慧強調,人與自然界是相互影響的共生體系。(范詩敏攝影) |
由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郭秀鈴擔任主持人,今日在台北市慕哲咖啡館舉辦「狂犬病、動物權與環境倫理」座談會,邀集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專家前來與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李美慧表示,因為人和整體生態環境的互動,才是傳染病發生的原因,並不是只有公衛領域才能涉及到的問題。
李美慧以「共同健康」(One Health)的概念,說明自然界的整個生態系和人類的關係,應當是跨領域、跨組織和跨國界的。而人類的行為,其實和動物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鑑慧說,英國是最早建立動物管理相關制度的國家。(范詩敏攝影) |
她指出,近10年來,「新興傳染病」的問題逐漸開始被關注,而這些新疫情的引發多是源自於人類、動物和野生動物的接觸,因此三者之間會相互牽引與影響。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李鑑慧用英國為例,她表示,英國19世紀的背景和現在的台灣社會較為雷同,但是英國是最早提出動物保護運動與動物權、嚴格管制動物實驗、同時也是最早成功控制狂犬病的國家。但是,比較不同的是,當時的英國對於狂犬病的認知和防護,遠不及今日的台灣,21世紀的台灣對於疫情的防治還未能有系統的因應措施,但是英國卻能有完整的動物管控方式,早在1902年,英國政府竟可以自豪地宣布狂犬病根除的訊息。
李鑑慧還說,台灣僅有10%以下的寵物登記率,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之下,恐怕不足以應對狂犬病的風浪。況且,現在的狂犬病早已改變型態,除了犬隻以外的動物亦有可能染病,但我們政府的觀念卻還停留在滅殺犬隻的侷限裡。所以,防疫不僅只是消極地撲殺動物,應該是政府的管控與飼主,乃至全體大眾的責任。
 |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則說,媒體引發民眾的恐慌情緒,卻不思查證。(范詩敏攝影) |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則說,在狂犬病的風浪之中,尤其現在的媒體喜歡用圖來說故事,其實並沒有仔細去探究圖片之後的脈絡,也沒有花時間去查證,民眾往往處於媒體訊息混雜資訊的狀況下,造成人心惶惶,擴大民眾的無助感。
狂犬病僅是台灣動物倫理問題的一個導火線,其背後所牽引的相關社會、文化問題相當複雜。這一次的論壇的講者都不是流行病學的專家,但卻希望能從不同的視角,來重新看待西方的科學,反思凡是以「人」為中心的概念,是否還值得考量?